close
克服自卑
■ 090412 談自我(下)會議記錄

"自卑情結"是強烈且持續地對自己的能力感覺到懷疑。

◎自卑情結的七大症狀(Don Hamachek):
1)    對批評較敏感
2)    對讚美拒絕
3)    極端批評的態度
4)    傾向於指責
5)    受害人意識
6)    厭惡競爭
7)    傾向隱居、害羞和膽怯

華東藏:「看到第二頁自卑情節,有七點,可否有人分享?」

覺勇:「我不喜歡競爭。」

華東藏:「是害怕競爭輸嗎?」

覺勇:「是。會覺得很累。」

小鸚:「我也不喜歡競爭,不是怕輸,像在學校老師的教法,可能有些人比較會教,有些人尚可,大家會看不起那不會教的,我就會覺得為什麼要看不起他,比較高低、大小是沒有幫助的,應當是去幫助比較不會教的人,正向去運轉。」

華東藏:「你是傾向理想國,如果有人挑明要做評鑑。」

小鸚:「本質我對自我還滿自知自我在那一個條件上,所以不在乎。」

華東藏:「若評鑑很差。」

小鸚:「重要的是我了解自身的優缺點在那。」

空城計:「我想加問一個問題,若是評鑑最後一位可能沒了工作,那你如何面對?」
小鸚:「基本上,我一直有這準備,因他干擾我的修行工作,加上我的物欲很低,所以對我而言是可以接受的。」

華東藏:「所以你不會涉入競爭遊戲,不做巴結的事很好。這樣的自我是比較穩定一些。『精神我』是富足的。」

華東藏:「現代很多學習宗教的人學習隱居,就是不太去面對紛雜的人、事、物。不願說場面話,他們有一些自卑情懷,那他也會厭惡競爭。

再來就是對批評較敏感的人,於精神層面上的我可以講出妙法妙語如珠,對於別人的指點評論就會敏感,這樣跟你批評我的工作能力有什麼兩樣,一個人若有正面的宗教信仰是可以接受得了批評的。」

第二對讚美拒絕,很多的修行人都是這樣,例如別人稱讚你真的是道行高,口頭上回答沒有,但內心又想我真的還不錯,我比這些人清靜,將來一定可以到佛國,內外表現截然不同,這樣的菩薩是充滿自卑和自大的。『精神我』架構的太完美,對『物質我』很忽略,對『社會我』是一點都不通達的,人情事故不了解,一直沈迷在自我架構的宗教世界是有問題的。」

常不輕:「對讚美拒絕,是否也是一種縮小自我,對別人的一種讚美,反而助長一個傲慢心,上一個課題提到自謙,那要如何做比較?什麼是自卑?什麼是自謙?」

華東藏:「謙虛是自然流露出來的美德。謙虛是主動的,當毀譽來時,謙虛心不動,自卑是被動的,當毀譽來時,自卑心會予以還擊。一個人自卑時,會因外界的毀譽而有所悲喜,
會覺得我已做這麼好,你還不滿意?但一個謙虛的人,你說的他好與壞,他都不會留駐於心,漸次能達八風不動、不起念頭。」

當外境說你好,你就自在,當這外境說你不好,你就想離開,這就是『社會我』影響很大的層次。若讓自我的架構中,『社會我』佔很多的比例則會產生很大的問題,這個問題是當社會變遷時,你就會大起大落,『物質我』會老,『社會我』會變遷,只有『精神我』會永存不滅恆久自在,發展『精神我』是很好的,但不要變成自大或自卑。」

空城計:「當自我是很完整健康的時候,不管是工作上或心靈上都可以運用的很好。」

華東藏:「那是當然,那時的你是隨時在說法的。」

空城計:「像我有一陣子覺得佛法進步了,就會想工作不如意就算了,這也是一種心裡沒有完整建全。」

華東藏:「那是從『社會我』遁逃到『精神我』。如果你再進一步把頭理了出家去,成了有名的法師,那『精神我』就會更壯碩。但是臨終時,會發現這些都還是帶不走的。『精神我』的架構中很多是遊戲,你會以為已經很好了,但它隨時都可能被打破,這就是說大家選擇一個法門來修是很好的,但不可為了一個法門,把自我扭曲,讓他變成一個逃避社會的工具,沒有辦法去正常運作。不是要你離開遁逃到一個精神世界,而是要做到不管處在那都可以悠遊自在。當自我盈滿時,無論是『社會我』、『精神我』都是悠遊自在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