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自我」的樣貌-真我
■ 090412 談自我(下)會議記錄

華東藏:「第四個真我-如來法身,假如諸位成佛,那我們的關係為何?」

小鸚:「應該融為一體吧!?」

AMY:「因為願力不同,佛的願力不同是否成就不同?如同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以祂四十八願的廣大,所以稱作佛中之王,那其他的佛因不同的願力,淨土也不同。感覺佛性是相同,但有別。」

觀菩提:「每一個人皆有佛性,每一尊佛就像每一個人一樣,有各自的願力特色。」

常不輕:「佛不起分別,佛是
應化演教,在不同的時空,有不同的願力去渡化眾生。」

AMY:「佛有法身、報身、化身,來娑婆世界的是化身佛。」

自然:「那你為什麼要學佛?學佛要做什麼?」

空城計:「目前我可以堅信為什麼要努力學習成佛,因人世間有太多的煩惱,成佛後這些都可解脫可成正道,只是了不解成佛後又要做什麼?所以無法回答真正的快樂是什麼,成佛就會快樂嗎?」

常不輕:「真正的快樂應該是屬於無餘涅槃,那提的是有餘涅槃的部分,今的證得圓覺,但是還有其他煩惱,包括習性在內,還有需要修練的地方,成了菩薩還要到八地菩薩才會不退轉,不動地菩薩,到了十地菩薩再經一地菩薩才會成佛,所以佛是沒有快不快樂,因為祂只在當下的一個狀況,來一人渡一人,不強求,以靈性來看,佛是看人的靈性,靈性的高低是眾生層次的問題,佛講三藏十二部經典,有上乘人至下乘人,的用意就在這個地方。」

華東藏:「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所感受到的疑問,一定要提出來。」

AMY:「菩薩因有一念無明,所以未破,還沒證到佛的境界,那佛是己證,所以破了無明。那衍生了問題,佛是用一念心來做事,我們凡夫是用雜念(像股票的行情)來做事,例如看到眾生無緣同體大慈大悲,不起分別心是如何去做到的?我們要恆持一個很單純的念頭,為什麼老是做不到?」

觀一:「宗教成佛的過程,佛與佛會相遇嗎?因阿彌陀佛祂建構的世界用一個念頭,如果從自身抽離再看自我,佛與佛兩個自我沒有分別,等於在上面的兩者,那會相遇嗎?還是各自建構自我的世界?」

AMY:「是否像是燈的照射?」(光光互攝)

小鸚:「我是學禪,那是否是一個空無的狀態?大家都是空,所以沒有分別,是一體?」

華東藏:「你認為是這樣?」

AMY:「就像燈燈相照融為一體,應該是這樣,不知感覺為何?」

小鸚:「不分你我的光。」

華東藏:「不起分別心是相同,起分別心觀察前後亮度異有別,如同舞台劇。」

AMY:「加強的效果。融為一體,那是一個感覺,你看不到。」

華東藏:「起分別心第一秒和第二秒是有差別,起分別心確實是不同。其實是燈燈相融,還是碰到。」

小鸚:「可是那個光是很強,像太陽。」

華東藏:「兩個太陽還是比一個太陽亮啊?」

小鸚:「我的意思是它是無限大。」

常不輕:「應該是共鳴。」

華東藏:「共鳴代表有兩個以上的單體。」

常不輕:「本質相同才會引起共鳴,相遇是知道,但沒分別,如同音箱會產生共鳴的原理。」

華東藏:「以社會樣態來說,層次不同,如同心智層次的不同,智慧也不同。在過程中,以光光互攝的理念來說,成佛也是要排隊的,如同釋迦牟尼佛成佛後,下一個是阿逸多菩薩,成佛是在五十六億七仟萬年以後。對於有限的時空來說,成就佛陀是有先後次序的,但對於無限時空來講,則無先後次序的。實質上在過程中,要成就自己的願,從這方向去努力,成就的目標就像美瑛講的是互融互攝的。」

華東藏:「若要細分,就要提到法、報、化三身。」

華東藏:「報身的光芒是可以燈燈互攝的,報身是點點滴滴累積而成的。報身可從像這樣的讀書會或平時修身養性、種福田而成就報身,成就佛的報身是非常不容易的,要把自我不斷分析、反省,以無我心、行慈悲之行才會慢慢有報身。

法身則是每個人本來具有,法身是在你去除我法二執概念後就會顯現的。法性是一如、沒有時空的,法身是無始無終,報身是有始無終,成就報身後就永恆存在,但報身也含攝在法身境界之內。

應化身是用轉世的方式,有始有終。法身是本來具足,報身佛在你們善惡福德到某種層次才看得見,所以只有化身是和我們平起平坐,顯化出一個凡夫如何去親證智慧,所以化身是有始有終。」

自然:「每人人都有佛性,那我們要成佛也要成就三身才能成佛?」

華東藏:「是的。」

自然:「我們成佛要做什麼?」

華東藏:「當下就是處在法身境界,例如我們每天都在呼吸空氣,但是會忽略空氣的重要,但一旦空氣開始有問題就知到空氣的重要。這道理是一樣的,人是活在法性之流裡面,但你沒注意到法性,沒有注意到法性的原因是我們都把專注力放在自我,就在凡我概念裡面,所以才沒辦法得到法味,修法的過程中其實就是放下凡我回到真我的狀態,我們捨棄一分凡我,就證得一分法性身。」

為何說佛跟眾生沒有差別,因為法性是一如的。【佛說不增不減經】提到,不會少了一個眾生就多一位佛出來,佛跟眾生是一如的。

宗教某個角度來說其實只是人類意識文化的產物,進而發現宗教是人類心智的產物。佛經也是前人心智的產物。要如何運用、超脫?宗教在渡迷的過程中,是一種催眠或是文化支持。我們是佛教徒,領有佛教善良文化思想的一種護身符,持有護身符運用我們的心念,追求高遠目標解脫,其他宗教亦如是。我們須省思,宗教是意識下的產物,它有目的、方法,運用得妥則可獲得支持及力量,進而超越自我,所以須從盲信變成一種真正的信仰,重視的是心念的轉換過程及運用。

相信宗教的人通常自我較有缺陷、自我很敏感及相當脆弱,尤其是對苦比較有感覺的人,所以我們第一步應先討論為何會感到人世間有許多苦,而不是先討論宗教。空城計就有疑惑?那我們成佛之後要做什麼?若問題沒有得釐清,你會發覺自己常原本要做的事情沒有作好,就跳到另一邊去了。

空城計:「基礎不穩時常有很多疑問,提出疑問時,就會有人叫你不要問,跟著前人所走的路就對了,但自己又會質疑沒有信心。」

華東藏:「勇敢發問,保持心靈的自由開放,智慧的啟發是不可能靠著權威而達到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