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云何修行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人生就該投資在智慧上

■ 文/華東藏


每次上來寫文章,就會問自己一次:我把時間花在這件事上,到底值不值得?相信各位竹友們也會有類似的想法。有的人只花時間走馬看花,有的人多花時間想一想文中的道理,有的人花了整夜時間反復讀誦、咀嚼法味。這樣不同比例的時間投資,結果會是一樣的嗎?

聽聽別人拉小提琴,我們很容易聽出缺點。但當我們自己拿起小提琴,卻連一個悅耳的音色都拉不出來。可見得「看別人」與「自己做」,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有的人一輩子都在聽別人的道理,自以為懂得很多了。然而一旦親自做的時候,卻發現捉襟見肘,一個子兒都蹦不出來!

投資是需要做功課的,盲聽瞎從只會誤事,反而損失更大。這是大家都懂得的道理。只是,人生該投資在什麼事上呢?我認為是-智慧。

投資理財,可能在金融風暴之時一夕烏有。投資愛情,可能會如水潑地一去不回。投資家庭,小孩會大伴侶會老,最終還是寂寞。但是,投資在智慧上,卻是別人帶不走的一輩子寶藏。人生最終能帶走什麼?,一位智者如是說:「帶走的是你一生累積的寶貴智慧與心靈平靜。」

我們都覺得投資智慧是重要的,那麼我們用多少時間、多少心力來做投資呢?仔細想想,人生到此階段,我們做的永遠是「必須做的事」、「不得不做的事」,但卻遠遠不是「重要的事」!

你花多少時間讓自己心靈和諧平靜?花多少時間讓自己精神食糧富足?花多少時間讓自己從容不迫?花多少時間讓自己回到初心-那個出發點,天真好奇充滿無限可能的自己?

人生就該投資在智慧上!現在就投資!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禪師的吃醋

■ 文/華東藏


我們禪師年輕時即已有甚深的禪定功夫

可以好幾天不倒單的打坐

但是他發現他女朋友在跟別人說話時

他竟然會吃醋 ,他非常的 shock

甚深禪定竟然無法打敗自我

不過從此他也明白,想從自我這條路走到解脫是無解的


我們大家一起來討論這段話,不帶評論對或是錯,只是仔細的檢視。

這裡提到一位禪師,打坐不倒單、功夫不得了(定)。但是面對女友與人說話時(對境)竟然有吃醋的反應(生心)。對於自己出現的情緒反應,他的認知是:「修行(禪定)竟然無法打敗自我。」對於這樣的認知,他又出現第二種情緒-shock(震驚)。於是得出一個結論:無法從自我走到解脫。

我們謹慎地抽絲剝繭這段話中意之所指。

修行(打坐不倒單)可以得到甚深的定,但這個定力在對境時候瓦解了,因為對女友的「佔有欲」強過了打坐的定力。這是第一段文意。

討論一:以打坐方式的修行,得到了「不倒單」的結果,(不倒單:意即不用躺下睡覺,可以長坐不臥之意。)但卻得不到「從佔有欲望中解脫」的結果。因為打坐中不需思考佔有欲的問題,也沒有讓你佔有的境來讓你煩惱。所以,不倒單-控制了身體,但似乎控制不了對境生心的欲望。這是我們第一段小結。

禪師對境生心後,對於內心所生的情緒反應(吃醋)所認知的是:「我白修了!我練的功夫(定)打敗不了自我(欲望)!」於是出現了震驚反應。

討論二:對境生心,又生其心!自我在評論自己不應該只有這樣的修為,應該更好的!因為無法接受自己這麼差(以為沒有欲望,卻有欲望),才會出現震驚反應。這無法接受自己-屬於第七末那識的我執,有欲望不好、沒欲望才好的認知-屬於第六意識的分別。對境未觀假,對心未觀空,於是心上生心、頭上安頭、情緒反應加上情緒反應。這是第二段小結。

最後,禪師從這個經驗了解:「想從自我這條路走到解脫是無解的。」因為自我會吃醋,打坐不會吃醋,而解脫想當然爾應該是不會吃醋的。所以,我們不要自我,我們要修行,才能解脫。

討論三:因為醉心迷妄於「想要美好清淨的自我」的欲望,所以得到這種結論。也因為從來沒有解脫過,所以妄思解脫之境。內心善惡取捨,從此分裂自我、兵分二路,一個我是寺廟裡的我-清淨美好、只有大愛;一個我是世間裡的我-煩惱焦躁、愛欲糾纏。我喜歡「打坐的我」是那麼美好,我討厭「世俗的我」是那麼骯髒。殊不知這三個我(美好我、骯髒我、裁判我),都是從「自我」展現的三重面貌。這是第三段小結。

禪師年輕的小故事,教導我們非常多。想讓自己從「不好」變成「好」,是很多人的修行動力。這種願望(欲望)也很值得我輩思考:會不會只是在創造另一個「我較能接受的『我』」。

這種較量籌算的把戲,正是耕雲導師所提的「表層意識」(即假我)的拿手絕技。我們要修的,是這個假我-也就是「修正自我」的真義。修乾淨了,假我就不再猖狂引導我們往煩惱火宅中闖。這時,真我不假修持自然顯現。

對於那些只在廟堂中合十禮敬,回到俗世就面目全非的人,不過是跳樑小丑、不足一哂!只是,欺騙自己的功夫這麼強,妄以為只要把骯髒的自我擺一旁,學學打坐念經就能鍍成金人、一蹴佛地,猶如蒸沙成飯,徒增己身之愚昧而已!

一篇贅言,只是苦口婆心,愛深責切,望勿自誤而已。錯誤的思惟,絕對帶來痛苦、引至絕地。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建議再讀:只有這艘船了!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為什麼要修心

■ 文/耕雲導師.修心訣


  任何一個人的升沉、苦樂、正邪……都是由心決定的。

  人,是受思想支配,受認識指導的。為什麼要修行?因我們從出生以後,由於自我意識的伸張,主觀意念把一切問題、現象、事實都扭曲了。如果不修行,便會一直扭曲下去,所活的環境是個變態的環境;心,是個走了樣子的心,不修心,會活得很苦。

  談到修心,要先搞清楚修的是哪一顆心?自己有幾個心?用分類法,起碼有兩種。儒家說有人心、有道心。佛說「心為惡源。」又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由此可知,心有兩種。

  這兩種心並不是用解剖學解剖出來的,而是我們自出娘胎,第二種心就開始形成。十多歲時,雛形大體完成,受完教育以後,進入社會工作,人心不斷的增強,道心不斷的被埋沒。如果說我們一生下來便是道心,那也不是事實。佛說「心為惡源。」又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不是矛盾?不是,心為惡源的心是妄心、是人心;能夠作佛的心是真心、是本心。

  人心是怎麼形成的?它是由根、塵相對,第七識的自我意識,第六識的分別意識,透過五官的採集、見取、納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表層意識。在本心的表層上覆蓋了一層塵垢,這塵垢便是我們經常認為的自我。佛說無我,是針對著我們的表層意識,說這不是你,根本沒有你。如果你認為這就是自己,或自己的心,是絕對不正確的。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心,是原本的心,是摩訶般若,是心的原態,也是生命的共相。這個心本自具足,本自光明,本自圓滿,是不須要修的。須要修的是什麼心呢?是我們的表層意識。

  表層意識掩蓋、埋藏了我們原本真實、光明、圓滿、一切具足的本心,要修的就是這個虛假的妄心──表層意識。古人說借假修真,不是借肉體修法身,而是借我們虛偽的表層意識來修正、恢復、發掘出自己原本的真心。

  如果問你有心沒有?你一定會說我有心,我知道,我清楚,我不會把口袋裏的錢送給不相干的人,我吃飯也不會吃進鼻孔裏。我清明在躬,很有理智…… 這並不正確,你是有一顆心,但是你現在沒有心。你原本的真心被六塵覆蓋住了,埋沒了,而你那個表層意識虛假的心,又支離破碎,四分五裂,欲振乏力,不起作用了。為什麼?因為你缺乏一個完整、統一的心──昨天決定的事,今天你會否定;上午決定要做的事,下午又不做了。你的理智時常和情感交戰,欲望和德性交戰,你的心是矛盾的,不是統一完整的。

  所以談修行,首先要把這個支離破碎、四分五裂的表層意識修好,真心則不用修。如果表層意識原本是好的,佛不會講心為惡源;大禹謨亦不會說人心惟危。所以表層意識是我們要修的對象;不但要修,而且大部分要揚棄。借假修真的前提必須先具備一個完整統一的表層意識,而且要給它開個孔道,讓原本的真心出頭,來主宰這個統一的表層意識。如此才有修心(行)的可能,否則便是流於空談。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如何轉識成智?

■ 文/華東藏

  
大家都知道,聰明的頭腦總是換來無盡的煩惱,唯有將「聰明」轉變成「智慧」,才能免除闇夜無明的苦惱。

識心是什麼呢? 識心就是煩惱的心、生滅的心、有起有落的心、惶恐不安的心。我們曾說是「假我」。

智心又是什麼? 智心就是無煩的心、不生不滅的心,無起無落的心、本具圓淨明覺的心。我們曾說是「真我」。

將生滅不斷的煩惱心,轉換成不生不滅的真心,就是「轉識成智」!!

這個學習轉識成智的過程,就叫做「革心」,或是「修補破船」。

革心的意思,就是在心底要起一個革命,改頭換面,用新的思惟、真理的思惟來過生活。

既然是革命,就談不上「漸修」,一定是「頓悟」前非,才可能用新思惟來了解、面對世間種種,並從中體解真理、真相,才叫做「修學般若」。

但是「理可頓悟、事須漸修」,我們還是要一步步地去圓滿自己的心。

轉變識心成為智心的關鍵在那裡呢?
就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善現啟請分第二」中,須菩提幫我們發問了: 「發心想要圓滿真心的人,該怎麼安住、調伏他的自心呢?」這也就是你們想問的問題。

佛陀在金剛經之「大乘正宗分第三」、「妙行無住分第四」都特別提到了修持的方法,而在「究竟無我分第十七」又再重申此義。

一、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發願幫助如父如母的一切眾生皆能解脫煩惱的折磨,但卻沒有一個「偉大的我」在做這件事。)

二、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喜歡布施行善: 財施、法施、無畏施。布施時不著人、我、所施物之相,即三輪體空行於布施。)

三、最後重申: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當你幫助所有人解脫煩惱之後,最終當會解了: 實際並沒有一個真的我去度眾,也沒有一切眾生讓你去度。在幫助眾生的過程中,你將會漸漸體會「無我」的真諦,而你也將會解脫。此時,那有修法的我、被度的人實際存在呢?)

所以,關鍵是覺察嗎? 是的,覺察一切「無我」之法,覺察「有我」的障難與煩惱,你就會漸漸與智心相應。覺察的第一步就是「定」,安住自心、調伏自心於「無我法」中而以智「慧」行布施、度生利他之行,可以驗證我們「無我」的程度。體解無人我法的真義,便是智慧。

覺察是止而後觀,定而發慧,定慧雙修之道。也是「轉識成智」的重要方法。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

情愛在修行上的定位

■ 文/華東藏




情愛是人類獨特的印記,在人類世界中作用強烈,

它受到歌頌與尊崇,但常常也是煩惱的最大來源。

有人認為追求名利俗不可耐,那麼追求真情是否較為高超呢?


在佛陀的教理中,情感並非一種單純不變的識性,

從法相宗的唯識角度來看(見下附表),

它根源於無始以來從無明所生的愛性種子,

並執取末那識的四種煩惱為滋養泥土,

加上眼耳鼻舌身意不斷地刺激反應而灌溉成林。


情愛順遂讓人好幸福,追求情愛本為天經地義,

但如同利刃之蜜一般,短暫甜蜜後倏而苦澀身陷險地。

若是為了自他真正而恆常的幸福,

就應該了解十二因緣法,

解脫輪迴後,才能與你的情人天長地久、如水溶融。


簡要說明十二因緣:


一、無明,過去世無始之煩惱也。(緣:過去之惑)
二、行,依過去世煩惱而作之善惡行業也。(因:過去惑所造業)
三、識,依過去世之業而受現世受胎之一念也。(果:現在苦果)
四、名色,在胎中心身漸發育之位也。(果:現在苦果)
五、六處,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具足將出胎之位也。(果:現在苦果)
六、觸,二三歲間對於事物未識別苦樂,但欲觸物之位也。(果:現在苦果)
七、受,六七歲以後漸對事物識別苦樂而感受之之位也。
(果:現在苦果)
八、愛,十四五歲以後,生種種強盛愛欲之位也。(緣:現在之惑)
九、取,成人已後愛欲愈盛馳驅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緣:現在之惑)
十、有,依愛取之煩惱,作種種之業,定當來之果之位也。(因:現在惑所造業)
十一、生,即依現在之業於未來受生之位也。(果:未來苦果)
十二、老死,於來世老死之位也。(果:未來苦果)


「愛、取」,是成人情愛不同於小孩「觸、受」單純的原由,

因為「我愛」的貪求,一定要執取情愛上的幸福感受,

「非卿莫娶、非君不嫁」,

情愛不順時,因而產生「求不得」、「愛別離」苦。


又因「我慢」的需求,想要掌控對方成為自己愛的奴隸,
「如果你愛我就會為我做什麼」,
因而產生「求不得」、甚至「冤憎會」之苦。


根源於「我癡」、「我見」的情愛,

怎麼會是幸福人生的充要物質呢?

而充斥著「我愛」、「我慢」的自我架構,

只會是兩人愛情生活中,相互需索的毒素。


健全自我基模,了解八識的作用及十二因緣的道理,

誰說兩個「不同基模」的情人不能成為一對「智慧好伙伴」呢?




何謂八識:

(一)指的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亦稱為六根)、末那識、阿賴耶識。

(二)佛教的唯識學,把一心分八識。請參見附表。


  ┌1眼識──眼根緣色塵┐


  │2耳識──耳根緣聲塵│


  │3鼻識──鼻根緣香塵├識(了別為義)──────────────────┐

                                       
  │4舌識──舌根緣味塵│                                 │


  │5身識──身根緣觸塵│                                 │七
                                                                                                                    ├轉
                                                                                                                    │識
  │6意識──意根緣法塵┘                    
                                       │

八 │       ┌是第六意識所依之根──────────┐    
                                       │

識─┤7第七末那識─┤常隨四煩惱───我癡、我見、我愛、我慢 ├意(思量為義)   │


  │       └向內執取阿賴耶為我,向外認識境界為實法┘                        ┘


  │             ┌能藏 能含藏一切法的種子


  │        ┌華譯藏識┤所藏 受第七識所薰習───┐


  │        │    └執藏 受第七識所執取   ├心(集起為義)

  └ 8第八識阿賴耶─┤無覆無記              │─────────根本識


           └種子現行時,善惡分明,業報相續   ┘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為何放不下?

■ 文/華東藏



「放下」好輕鬆!

但要真放下,卻是難上加難!!

放不下責任、放不下名利、放不下感情、

放不下別人的評傷,也放不下記憶中的傷痕。


您有放下的經驗嗎?您有「放下」的妙招嗎?

還是您有怎麼也放不下的心頭重擔嗎?

讓我們一起來討論放下的妙法。

一起學「放下」!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定位的重要
■ 文/華東藏


「定位」很重要,在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都是非常重要的。

當了兒女的父母,你不把自己定位是父親或母親的角色,
能安心認真地做好父母嗎?

當了公司的員工,你不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員工,
反而時時用老闆的角色去覺得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
你還能安心做好一個員工的角色嗎?

在修行路上,「定位」一樣十分重要!

一個想要懺悔的人,不定位自己在認錯的角色上,
反而常常看別人過失:「看!別人也沒做很好啊!他為什麼就不用懺悔?」
這樣的人,懺悔對他而言只是徒具形式,沒有任何意義。

一個想要學習成長的人,不定位自己是個學生,
反而以過去學習的知識,一直要辯駁:我過去學的很好,不見得比你教的差。
這樣的人,絕對學不到新的理念。
因為,他只是用過去的思想,來裝修日漸陳舊的破船罷了。
那裡面有前師所授予的智慧嗎?
如果有,也被他的自我吸收成為壯大自我基模的腐爛外皮而已。
既然不想做學生,那麼他應該去做老師,
教導大家如何壯盛固執的自我基模。

一個想要治好疾病的人,不定位自己是個病人,
反而像個「久病成醫」的赤腳醫生一樣,
將拾人牙慧的醫學知識,拿來教育他的醫生。
這樣的人,又如何治好自己的疾病呢?

說起來很難,其實不難,只要稍稍放下自己的所知障即可。
我曾經接受過泰國巫醫的治療。
在治療過程,我全心體會當病人的感覺,
完全依照他的指示(當然不要太違背善良風俗)來治療。
在那當下,我領會到最多他的信心所組構的治療力量。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古有明訓。
是什麼角色,就該扮演好這個角色所需擁有的定位及能力。
不要棄演,除非你已決定要接演下個劇本。

學生想要當老師,病人想要當醫生,
是自我想要彰顯「自尊」的權力欲表現。
一個有自信而無固定自我基模的人,
可以勝任各種角色的扮演。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文殊菩薩貴為七佛之師,卻常作輔臣向佛陀請法。
原因無他,自我已解脫故,求法無厭足故。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為什麼要修行?
■ 引/大寶法王開示.文/華東藏

修行,聽起來是個蠻高尚的行為。其實,它的真義就是「修剪煩惱、導正行為」二事而已。

我們生而為人,面對的挑戰簡單說也只有兩種:一個是環境外緣的逼迫,一個是內心交戰的逼迫。在當年貧苦的年代,環境條件並不好,但是人人相互扶持,反而成就良好的人際外緣。現在環境好了,但競爭也多了,在「好還要更好」的理念下,大家的欲望相對提高,造就更多的壓力煩惱。這時就要反過來想想:究竟人生要的是什麼?得到了就真的快樂了嗎?不會有下一個想得到的目標嗎?再達成後真的就快樂了嗎?這樣來對治。

關於內心交戰的部份,反而是現代人多數的問題。即使外在環境相對地安定,但內心依舊煩惱不斷。我們自己焦慮,也把焦慮投射到別人,希望別人幫我們解決焦慮。但是,外人不管如何安慰,內在的煩惱卻要靠自己智慧生起,斬煩惱根才能對治。

所以,為了要面對問題,解決人生的挑戰,過更好更自在的生活,我們就要修行。

大寶法王開示現代人會想修行的理由有二:一是順緣造成的壓力,一是逆緣造成的沮喪。
有些人很能幹,上司喜歡交給他一大堆事,他對自己要求也高,沒日沒夜的做,結果引起家人抱怨。而有壓力的人忙起來,一遇到挫折,就容易被激怒、有情緒,就會越來越不喜歡這樣的工作、生活和自己,結果身體病了、心理也病了、得憂鬱症,最後是自殺「乾脆不要這個不能帶給自己幸福的自己」。像這些,就要靠修行的方式解決。

其實,這兩個理由也就是一個理由:「環境要求與自我期許的衝突。」
我選擇做我自己,還是做環境要求的自己。隨心所欲做自己真樂!但是大部份的人不能得償所願,不僅如此,大部份的人在隨心所欲後,得到的是痛苦不是快樂。那是因為「自我基模」的錯誤與不完整。設定了錯誤的航向,即使再努力,也會導向痛苦的彼方。
所以,我們要隨心所欲地做「正確的自己」。這是十二次讀書會修行的目標。

大寶法王又提到:避免三種錯誤的修行觀念─
一 不要把修行當成有時間性;
二 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
三 不要把修行當成儀式。

這是什麼意思呢?那是就,修行不是特定時間、特定空間、特定宗教意圖才做的事!
前面說過了,修行是修剪煩惱、導正行為的事,日常生活煩惱不斷、行為不斷,故修行也就不斷。千萬不要以為那只是特定時空所做的神聖行為而已!

所謂「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各人」。各位有心自在解脫、無煩無惱的有心人~努力修行呀!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該做?還是不該做?
■ Amy 提問.華東藏答-關於菩薩度眾的時機

Amy問:前金針度人一篇所提-「發與不發,靜待時節因緣。」
道理好像懂得,然無法智慧判斷,如何是契機的時節因緣,當下是該把握,還是靜待。
人與人相處緣深緣淺,緣深的好像就不想靜待,會主動規勸,甚至苦口婆心。
就如台北蘆洲大火,如果我是那對夫妻的鄰居,聽到如此吵架的聲音,我不要靜待,我要‘雞婆些’主動去作不受邀請的人。如果當時有如此因緣,或許就不會瓦斯引爆,造成十幾戶人家生命及財物的損失。無量壽經的‘不請之友’和無量義經的‘不請之師’是否都要到菩薩以上境界才可以去成就?

華東藏答:
金剛經有云:「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同樣的,菩薩能如實認為,自己已經到菩薩境界了嗎?
若自己以為證到菩薩,不是也著我人眾生壽者相了嗎?
故實無有法名菩薩。自也無所謂您在何等境界才能行何事。

在修學過程中,「自我」會找到自認為對的路去走。只要念念不忘覺察自我是如何在擔心、自我是如何在發大慈悲、又是如何在作揀擇、又是如何在後悔。要念念分明的是:行善行惡之中,意識是念念相續、評論不斷;心不能靜,自然造業續生、輪迴不斷。

本為虛妄境,念念起分別-做是分別,不做也是分別。那做是不做?

做與不做,直心而為即是。
譬如有人頭髮已著火,還會想著:該滅火嗎?還是不該滅火?這可來不及啦!
觀頭髮是假、火也是假,但痛卻是真呀!
菩薩不忍眾生苦,度眾如救頭燃,只是直心中幻作佛事罷了!
其中無分別、無執著、無恐懼、無後悔,當然也就無不分別、無不執著、無不恐懼、無不後悔。


菩薩度眾並非一種情緒、一種感情,因為情緒與感情只是「我」執所生;
也不是因為自己曾經苦過,所以對他人的苦就特別敏感-那只是「我所」化現。
度眾梵行是沒有凡人感情成份的,所有度眾梵行都是指向覺性之海、究竟解脫,如是而已。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教可施也,而情不可以強也。

無可私之道,而不皆為可以語上之人也。

以畢罄其中藏者,取金針以度,

        即以引而不發者,俟其人之自致於修途也。  

■ 道家警語


多年前,在一處深山林內的道家自修庵中,看到了這句話。

它的意思是:體悟的智慧可以教給別人,但卻無法勉強別人認真來學。沒有可以藏私的真理,但要於適當的時候宣說,並非所有人都可以告訴他大道(因為他可能沒興趣,或尚未準備好,可以告訴他準備方向,俟之可說時再說)。老師胸懷萬有,本欲傾囊以授,但學生不能全然納入,故僅能以重點精華點撥之。如果點了也尚不能醒,就靜靜等待他心中的求道的種子生根萌芽,自己真的願意努力在修行之途上。

話說空城計師兄,在二十年前曾與他談及佛法。但是,二十年後再言及一樣的道理時,他覺得似乎沒有聽過。才知道,當初是有聽沒有懂。但也多虧了這二十年,他心中的智慧種子現已逐漸長高長大,成小樹一樣高了!

初發心為菩提薩埵者,悲心懇切,總是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率來幫助別人離苦得樂。中間免不了自我膨脹、我執作祟;還看不清別人問題時,就急著以自己成長的經驗告訴別人,要人依法而行。修學到一定程度了,發現智慧無邊如須彌,己不過小智小德如芥子,如何度人?此時三箴其口,倒成了追求解脫、獨善其身的小道行者。二者均為自我所累,不能直心隨緣度眾。直至體解大道者,見諸相、見諸非相,無非一一是如來化現,教與不教、成與不成,實是因緣所現;故得大自在。

但歷來菩薩總是婆心偲偲,所以有了這樣的道家警語出現。等待種子萌芽是耐人尋味的,發與不發很難讓人不殷切期盼!種子是埋了進去了,但是你花多少時間晒晒太陽?花多少時間佇立雨中?花多少時間吸收春泥養分?還是一如往顧地遊行煩惱欲望之中,罔顧一畝心田中向陽的種子呢?

這發與不發,靜待時節因緣。
而眾菩薩們,悲心望穿千劫有,棄捨之念剎那無!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成為自己的老師
■ 980329 談自我(上)會議記錄

華東藏:有時我們會出現假想的未來念,以為那就是自己要做的,你自己沒有活在當下,而是活在自己所規劃的未來。

Amy:佛法是心內求法,應該是內求而不是外求,要心內求法而不是向外求法。

歸零:那善知識呢?我們學佛要有善知識啊!要老師!那是外求嗎?

華東藏:我們要成為自己的老師,成為自己的善知識。我們一直會希望別人來提攜我們,是因為我們自己內在有一個小孩子,他一直仰賴父母的照顧,這時候我們要審視自己內在的那個小孩子,為什麼會產生那麼重的依賴心?

歸零:可是我們在還沒有當自己老師及父母親能力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華東藏:我們每個人本來就具有當自己老師及父母親能力,你不是未具有能力,而是看不到它的存在。因為你一直想要成為那個受人照顧的小孩子。我們應該要學習去當自己老師及父母親。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修行的過程,就像建造一聳高塔;
基底的堅實黝黑原是為了襯托高層的輝煌。
精緻的塔身一層一層地細心修飾,向陽的天空豈有盡頭?
直到高沒入雲。
之後呢?還化為空。
才知道:當世人或讚或貶這座高塔如空中幻花時,
自己不過是想站在高樓上,呼吸一口空中精氣罷了!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靜中突想起那天的對話,念佛-非貪著境也。
 
凡夫無法無念,是已以執有之習,以佛念轉妄念,讓其生處轉為熟處,熟處轉為生處。
“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
 
“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
既是無法擺脫善惡念,以佛念轉善惡念,真是高超一絕!
 
往生第一條件是發菩提心,未以佛心為己心,頻道不同,無法成就。
非未貪著境享福而去,是為了最有效、最快地,實現度眾的願望。
 
**彌陀要解**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
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
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
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
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此大乘菩薩藏攝。又是無問自說,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
故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感恩一切善知識 櫻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