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智如海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定業能轉

■ 文/華東藏

前文提到有關乖孩子「小風」令人遺憾的故事。我留下一個伏筆:「這不會是圓滿生命中的必然過程。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在今世就令憾事不再發生?讓我們的定業能轉,圓滿就在在此生此世。」引發大家熱烈的討論。

舉例來說,得了癌症的病人,本來不久就要因癌病而走,但若在有限時間能轉定業,就可以延長生命甚至恢復健康。所以,要是定業能轉,世間會有多美好!現在就為大家分別解說「定業亦能轉」的方法:

眾生之所以未能解脫於生老病死之中,是對於「十二緣法」未能了解。這十二緣法的根源便是「沒有智慧」,也就是「無明」。因為無明,我們會由身口意造作諸業而受苦樂果報。這些業力所產生的種子、花、果,是儲存在「阿賴耶識」,如俄羅斯轉盤,伺機而發。所以定業來襲時,我們只能隨業受報。

尋求苦樂之根本第一因,就是「阿賴耶識」,所以有人執持萬法有其第一因。「定業亦能轉」的方法就是-直接改變「阿賴耶識」的組成架構,只要架構改變,就可以影響它的轉速甚至內容。改變的第一步,就是調整「自我基模」,不再隨著自己習氣的慣性起舞。你會實驗發現,自我基模調整在正確的頻道時,人生就會變順暢。這就是轉化「阿賴耶識」的初步功夫!也是「定業能轉」的神奇所在。

但是,改變個性何其困難。多生多劫累積的習性更是如影隨形,不時還有過去結下的惡緣常來阻礙、騷擾。所以要發大願,祈求佛菩薩的加持力量,我們才會慢慢學會、漸漸做到。念佛、持咒、觀想、思惟、修習止觀,都是與佛菩薩契合的方式。這種祈求並不迷信,就像是請已經成功改變自己的過來人(佛菩薩),來教我們成功的經驗,幫助我們學習一樣!

所以有人說,佛法是「緣生法」,不是「因生法」。因生法是指:惡業固然會造就惡果,但若執著於造善業得善因,只會在人天輪迴不盡,再怎麼優秀的行為也會造就善業,貯放在「阿賴耶識」中。因果、果因循環不盡,六道輪迴也就從不終止。

緣生法的意義是指:緣心如鏡,映現萬物而不染其境。《大般涅槃經》有云:「因有二種:一者生因,二者了因。能生法者,是名生因。燈能了物,故名了因。眾生佛性亦二種因:一者正因,二者緣因,正因者,謂諸眾生。緣因者,謂六波羅蜜。」佛法是一種人生智慧,它並非從那個「因」所生,就實相而言也決定不會造就某個「果」。所謂「佛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只是對執著於「有」「無」的眾生假名所說,就像觀一所說的:對執楓葉的人假說有楓樹如根不動。金剛經已有明言:「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佛法是超越世間輪迴的「因生法」的。要學習佛法的智慧去看透人間真相,自然會從愛愛恨恨、因因果果中超然解脫。

有機會再與各位分析「十二緣法」的種種。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遠離諸幻-不再玩遊戲
■ 引言/華東藏 摘錄/圓瑛大師 著:「圓覺經講義」

各位同學大家好:
5/17 所討論的種種,就是「圓覺經」第二卷中,我佛所闡述的真義啦!
罩吧!一群人吱吱喳喳的輕鬆討論,也可以領悟經中的心要!?
這只能說:「我佛慈悲!」

  
圓瑛大師莊嚴法相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此 下離幻之文,輾轉四重,此第一重遠離幻境。由前普賢疑問有五:二、云何以幻,還修於幻?三、幻心斷滅,誰為修行?四、若不修行,云何解脫?上文幻盡(以幻心離幻境,以幻智離幻心,以幻空離幻智,即是以幻修幻)、覺滿(諸幻滅盡,覺心不動,不至斷滅),可釋前二疑。此段正示用心,乃釋第三不修之失。遠離二 字,即是修法,乃用止觀之功,先止息攀緣,亡情息念,次觀察諸法,虛幻不實。以此止觀之功,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此第二重遠離幻心。由前離幻境時,堅固執持,有能離之心故,此心亦是如幻,亦復遠離。


 「遠離為幻,亦復遠離。

 此第三重,遠離幻離。此遠離是智,因前幻心已滅,此為幻智。若愛此智,亦即心病,故曰:遠離乃為幻智,亦復遠離。


 「離遠離幻,亦復遠離。

 此第四重,遠離離離。謂能離遠離幻智之離,此離猶未離幻,亦復遠離。以上四重遠離,即修行甪心之階級,步步升高,以後後位,覺前前非。故離之又離,離之又離,中途不住。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此密顯真覺,由輾轉遠離,離到得無可離境界,即滅除諸幻,契合真覺。真覺,則不可離也。此段離幻顯覺之文,全是禪宗頓悟漸修工夫。由淺及深,行布分明。即同 「楞嚴經」、觀世音菩薩,修習耳根圓通,解六結、越三空工夫,若合符節。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者:即亡塵也(境界屬前塵)。所謂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 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也。心如幻者,亦復遠離者:心,即根也。亡塵盡根,所謂如是漸增,聞所聞盡也。遠離為幻,亦復遠離者:即空智也。所謂盡聞不住,覺所覺空也。離遠離幻,亦復遠離者:即滅空也。所謂空覺極圓,空所空滅也。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者:還覺也。所謂生滅既滅(諸幻盡滅),寂滅現前也(真覺顯現,覺心不動),以上離幻之功,同觀世音,耳根圓通無異,即圓照清淨覺相,有以成之。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

 譬如鑽火。鑽字,從金旁,似是金屬,鑽木求火。上古燧人氏,教人鑽木取火,以自熟食。今云:兩木相因者,則能鑽所鑽,俱是用木。按五行,木能生火,獨木不生, 亦必兩木相因方生。因者,依也,相依磨擦,煖極火出。兩木,喻發智之心境;火,比離心境之幻智。由智發,而心境皆離;如火發,而兩木俱盡也。灰飛煙滅者: 有謂譯之倒也,應以煙滅在前,灰飛在後。若木雖盡,而煙未滅,木化為炭,猶有炭在。如心境空幻智在,即是智愛之病,其智亦應遠離。此病未離,猶未了當。若煙雖滅,而灰未飛,此亦是病,亦未了當。以其智愛雖離,空愛又起,亦應遠離。故修行之法,必如鑽火,火出木盡,煙滅灰飛,纔是到家消息。


 「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以者,用也,用後後幻,修治前前幻。如以幻心,離幻境;幻智,離幻心;幻空,離幻智:幻滅,離幻空。亦復如鑽木出火,火出木盡,煙滅灰飛。諸幻悉皆盡滅,幻盡覺顯,不入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前 問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佛既示用心之法,乃結答云:既知是幻,即已離幻。如人夢身生瘡,求醫施藥(作方便也),既知是夢,即已離夢,不須 更作方便。既已離幻,即是真覺,如夢瘡之人,既已離夢,即是醒覺之人。亦無漸次者:覓瘡了不可得,亦無須施藥,漸次求愈也。又知幻,是對不知幻者,開方便 也。遠離,是對有取著者,示漸次也。離之又離,離之又離,至無可離,即此乃是假說方便。前章重在知字,此章重在離字,均為大乘頓教,為上根人,說頓悟、頓 斷、頓修、頓證之法。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果能依此修行,乃能永離諸幻而證真覺矣。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空海法師於馬來西亞9日禪開示-3
時間:2009.2.27.

各位法師、各位同修,大家好!(師父好,我們會更好,世界會更好!)我覺得南傳地區修原始佛法的人,也就是修南傳佛法的,通常都比較不敢把生命全然的發揮出來,會有稍微拘謹的現象,這是我所觀察到的。南傳的修法,有南傳修法的優點,但也有它問題所在的地方;北傳佛教也有北傳佛教的優點,也有它問題所在的地方。空海是用很客觀的立場,把兩方面的優點綜合出來,跟大家分享。
希望大家也不要只帶著南傳佛教修行法的觀念,來要求我們應該怎麼樣、應該怎麼樣;也不要單是用北傳佛教的立場,來要求我們應該怎麼樣、應該怎麼樣。因為我們所呈現出來的,都是有經過篩選之後,覺得對大家有益助的方法,我們才把它呈現出來。我們屏除掉很多不需要的一些方法,也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就能夠掌握到佛法的精髓、佛法的核心,能夠掌握到很實際、很實用的佛法。
一般眾生、一般學佛的人,常常會有的弊病、問題,就是帶著過去的觀念知見,來找你所要的。有的雖然說他沒有涉獵過很深的佛法,但是一般人習以為常的一個不容易發現到的弊病,就是一直在找尋你所要的答案,你在找尋一些人幫你背書,以便於你所要的答案能夠得到肯定。所以,一般眾生常常是內心存有你要的答案,或是你已經有你要的答案在裡面,你是在找別人幫你背書。
像這樣的話,都是我們的內心還沒有真正的掏空、淨化,還沒有真正的歸零,我們內心裡面還揹有許多的成見、包袱。如果你有預設的立場,認為:空海應該怎麼講才正確啊!應該怎麼說才對啊!應該怎麼做才正確啊!…。如果他所呈現出來的,不符合你所預設的立場、要求之時,就會下論斷:這樣不如法,這樣不對,這樣解釋不對,這樣不可以,這樣不好…。所以,你的內心裡面,有預設的立場、預設的答案,當你找到沒有符合你所要的時候,就馬上審判他講的不對、做的不對…。
但他講的真的不對嗎?做的真的不對嗎?未必、未必,只是不符合自己預設立場的時候,眾生看不到這個關鍵的所在,馬上就審判:這個不好,這個不如法,這個解釋這樣不對,離經一字、等同魔說…,馬上就審判。一般人為什麼不容易找到真正的真理實相就是這樣,因為內心裡面都有預設的立場。所以,昨天跟大家勉勵,今天早上也跟大家勉勵,學佛修行路上,最需要挑戰的是我們自己。
學佛修行,是需要當下我們用真誠真心的去聞、思、修,不管你跟哪位善知識學習,記得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我們一定要真誠真心的去學。我來跟你學習,就是要真誠真心,唯有你真誠真心,才能夠學到他所教導的精華、精髓、精神。只要你是真誠真心,不用怕、不用擔心被欺騙或是上當。如果你是真誠真心的在修、在學,假如你是遇到假的善知識,或是講的不夠究竟。當你成長上來之後,你以前看不出來,因為你真誠真心,你就會不斷的成長,有一天你就可以看出,原來遇到的是假的善知識或是有問題的。
這時候由於你有不斷地在成長,你也不會埋怨他、怨恨他,因為他也是階段性的協助你成長,只是他還是停留在原來的層次、原來的世界,但因為你是真誠真心的在學,所以你成長得比他快,你成長上來了。這時候如果你還沒有找到究竟,還沒有找到大安心、大自在,你一樣繼續在虛心的學習。如果你是真誠真心在學,當你最初還是抱著懷疑的態度在學,在求真求證。有一天因為你求真求證、是真心的,你是真的,有一天你就會證明你所遇到的是真人,你所遇到的真人講真話,但這需要透過你實修實證,才有辦法證明他所講的是真是假。以上這些都是跟大家勉勵,我們學佛修行,要真誠真心。
學佛修行,不要只拘限在某個方法、某個法門,我們要打開胸襟、打開肚量,要虛心的學習。「四宏願」裡面,其中有一個發願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明明常常大家在發願,但是宗教界裡面、佛門裡面,卻常常發願歸發願,講過之後,卻「我這個法門才最好,學其他的,這個不究竟、不好…」或是你習以為常在某個法門裡面,當你聽到不同法門的這些法音聲的時候,很自然的就自我封閉起來、封鎖起來,不願意去聽、不願意去觸。
很多人就認為:「我只要一門深入就好…」像這樣,很容易形成閉門造車,不知道自己已經落後了很多,不知道自己損失了很多無盡的寶藏,自己卻都不知道。所以,真的鼓勵大家要有開放的心胸,只要能夠幫助我們成長,幫助我們身心安定,幫助我們淨化,能夠幫助我們開啟智慧,打開心胸肚量,能夠讓我們的生命越來越祥和、越和諧,像這樣的法門,不管他是用什麼樣標籤的法門、什麼樣的宗派,都値得我們學習。包括不同宗教,只要它對人類、對眾生,對我們有益的那些觀念、教理、教義,我們一樣可以學習,「法門無量誓願學」,真的要打開我們的心胸、肚量。
晚上跟大家分享幾個修行要領。因為「四念處」的修行,不是光只是坐在禪堂裡面觀呼吸、觀覺受,不是這樣而已,那只是「四念處」修行要領裡面的一小段,那只是一小段。「四念處」修行,也不是說光只是在打坐,然後看覺受、看禪相,那都只是一部分。我們跟大家講的是:完整、整套的「四念處」的修行方法。你不要想說:「我有時間學那麼多嗎?這樣會不會太複雜?…」絕對不會!
因為完整的「四念處」的修行,它是可以涵蓋你整個的生活起居的任何時刻,完整的「四念處」修行,它是讓你的修行跟生活是完整結合,能夠應用到歷緣對境。所以,希望大家學到的是整套的完整的修行方法,學到的是活生生的方法。比如說,我們講的「四念處」的修行要領,除了打坐、觀呼吸,這是第一個階段重要的基礎之外,這是屬於靜態的用功。再來,我們在「四念處」裡面所講的,很重視經行,行、住、坐、臥,「身念處」的開發。
因為如果你的「四念處」修行,只是在禪堂裡面,觀呼吸、觀覺受,那你在歷緣對境裡面,很難保持深度開發明覺,你在歷緣對境裡面,會跟你的修行脫節。所以,為什麼要跟大家講「經行的要領」、「經行的方法」,因為你除了禪堂之外,你在動態之中,你在歷緣對境之中,所佔的時間比例,比禪堂內更多更多。
我們要學的是禪堂內,我們也可以精進用功,將來我們回到滾滾紅塵,也能夠把所學的法,應用到遍一切處,尤其是進入到深層「心念處」、「法念處」的開發,那都是讓你在歷緣對境之時,當下能夠去現觀:我們有沒有跟境界在打結,我們有沒有起貪、有沒有起瞋。如果學到活生生的法,你在歷緣對境的當下,能夠深觀到你的潛意識~深層的意識,潛伏在裡面深層的意識,你深層的心態,有沒有起貪、有沒有起瞋,有沒有起忌妒心,如果你開發出明心、明覺,就可以看得到。
再來,修行不光只是在五蘊身心上面下工夫,那也只是前半段,後半段一定要能夠現觀內身、外身、內外身,然後到後來是來到無內無外。這個「外身」,不是我身體的外面,不是說我身體皮膚表層叫做「外身」,不是這樣。你的五蘊身心,你的這個有形的身體,這個統統稱為你的「內身」;所謂的「外身」,講的就是除了這個狹義的五蘊身心之外,其他外面一切的人、事、物,都是你的「外身」。
狹義的「我」,就是這個五蘊身心;廣義的「我」,是包括一切眾生,都是我們自己。這是最深的一體世界,那是來到沒有身見、沒有我見、沒有我慢,沒有那些身見、我見,你看出去的眾生,就是我們自己,那不是一個思想,不是一個理想,不是一個理念,而是實相。所以,如果你瞭解「外身」是什麼,就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法身」。佛門有講「法身遍一切」,「法身」就是你的「外身」,「法身」就是除了你這個五蘊身心之外,所有一切的人、事、物,都是你的「法身」,都是你的「外身」,也就是廣義的「我」。
當有一天你體會到,所有的眾生是你的「法身」,都是你的「外身」,這時候你還會用左手打右手嗎?!如果你瞭解、親證這些實相之後,很自然的那些瞋心、那些二元對立,統統會自然的脫落、消失、止息。我們會起貪、會起瞋,主要是因為對實相不瞭解。我在此次禪修的報名表資料裡面,看到一位年輕的學員寫到:「我希望能夠認識我自己,我希望能夠找回我自己…」不錯!很好!
但要瞭解這個「自己」,不是光只是這個「小我」的五蘊身心,那只是一個狹義的「我」。解脫道就是要幫助大家找回真正的你,找回真正的自己,讓你破碎的生命,能夠重新來慢慢的回來、回來,到後來成為「大圓滿」、「大圓鏡智」。所以,不要小看解脫道所跟大家帶領的禪修,以及所講的解脫道的一系列課程,都是真正的協助大家能夠不斷的成長、成長,了悟真理實相。我們所講的,完全都是從合乎科學的角度來講;我們所講的,你可以不必把它冠上宗教信仰;我們所講的,都是宇宙的真理、生命的實相。
當然,你要了解這整體、這全部,你的修法、你的方法,也希望能夠讓自己、勉勵自己,真的能夠廣納、廣學、多聞。我們要跟大家在這幾天的禪修裡面,還要回饋給大家的是,包括吃飯怎麼修行,那都是有修行的要領。如果你不懂得吃飯的修行要領,你天天在吃飯,問題是你也沒辦法從吃飯裡面去體悟、去見法。如果你懂得吃飯的修行要領,連吃飯都是在修行,連吃飯都能夠開發你的明覺,連吃飯都能夠讓你入定,連吃飯都能夠讓你身心柔軟,常懷感恩的心;吃飯也能夠讓你的我慢逐漸的降服,就在於你懂不懂吃飯的修行要領。
這些不是說光在禪堂裡面,你怎麼認真的用功、觀呼吸,或是觀什麼覺受,入什麼深定,就能夠體會到。那是可以推理、理解,但是實相實際上,要在歷緣對境、實際吃飯之中去體悟。所以,要把生命的品質活得有深度、有高度,吃飯的修行要領,我們也會陸續的跟大家分享。
再來,禮佛一樣有它的深義,如果你不瞭解禮佛的深義,很容易只是變成做功課,做功課式的:我今天要禮佛幾百拜,然後趕快拜、拜…,然後把這個拜完,算幾下,拜完之後,我功課已經做完了,我發願要拜一千拜,我發願讀什麼經,然後一字要一拜…。當然這些發願都不錯,都是很好的願力,也很好的願心、發願,我們沒有否定這方面,只是說如果你還沒有體會到禮佛的深義,你的禮佛的意義,就還停留在比較淺層,或是做功課,覺得說:我禮完多少次,就是把功課做完了…。像這樣的話,你還沒有體會到禮佛的深義。
另外,靜坐中一樣可以開發動中禪。練習動中禪,經行動中禪的開發,那是滿重要,因為你日常歷緣對境中,應用得最廣的就是經行動中禪,舉手投足、明覺的開發。靜坐中的動中禪,是協助你開發更微細的動,微細的動作,你都能夠覺察得到。因為微細的動作,你能夠覺察得到之後,這代表你的明心、你的覺性,開發的程度越來越深入。當你越深入之後,覺察到你的起心動念。因此,那是有次第的逐漸的逐漸的深入。
所以,靜坐中的動中禪與經行,我們後面還會跟大家來介紹,協助大家更深入去體會,包括「名色分界智」,都要幫助大家去開發,因為你對於微細的動作都能夠觀察到,代表你的心已經越來越寧靜,明覺已經越來越開發,你的覺察力越來越敏銳,這時候就準備可以進入「心念處」的開發。我們的「心行」那是很快的,我們的起心動念是很快的,我們深層裡面的意識在運作,是很快而且很幽微的。
如果你的明覺沒有開發出來,你真的看不到,看不到我們的潛意識,潛伏、潛藏在深層裡面的意識,一般是看不到。如果看不到,你的「心念處」怎麼修?!你只是知道一些名相而已,你在歷緣對境展現我慢,你也不知道。
修行「四念處」是逐漸的深入,當你「心念處」真的能夠開發出來,這就是來到禪宗所講的「明心」的階段。你把各種工夫準備好了、穩定了,「明心」了,你的心清明,後面就能夠見法、見性。所以,「四念處」後面第四個階段,就是「法念處」,就是協助大家見法、明心,就能夠真正的見法,明心就能夠真正的見性。而且明心的時候,你的起心動念、你的所作所為,就漸漸能夠從我們清淨的本心流露出來。你真正的開發「心念處」,你的佛心、佛性就容易找到,而且逐漸的從清淨的佛心流露出來。所以,「四念處」的修行是全面性的,而且是很實用,而且是由淺入深。
再來,跟大家回饋的是口行、講話。講話也是一門大學問,講話要怎麼修行,這個都很重要。大家不要想說:「這個講話…我早就很會講了,我從小講到大,還需要你教我?!還需要學什麼嗎?!我口才很好,還需要學講話的修行方法嗎?…」很多人台下很會講,一上台就不會講;很多人夢裡很會講,但是當要你講真誠真心之話、講良心話,往往就不會講。再者,很多人講話,無意中在挑撥是非、在造「兩舌」,你也不知道,你也不以為然,而且往往會認為自己是正人君子。
講話,在我們每個人、每一天的歷緣對境之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但是懂得連講話都能夠掌握到修行要領的並不多。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佛教一樣有講說「造口業」,問題是很多學佛的人,你在造口業,你都不知道,你都不以為然;你在「兩舌」、在挑撥是非,你也不知道、也不以為然。因為你覺察不到:這個叫做「挑撥是非」?!這個叫做「兩舌」?!…因為你覺察不到,所以你就不知不覺、不以為然。但你在講話的當下,常常跟眾生在結惡緣,而且損耗掉我們許多的福報,眾生也不知道。
我們行「菩薩道」,做…很多的善事,累積很多的功德善事,這是「進來」,對我們的生命來講是加分、進來,但是我們一般人沒有注意「口行」的修行,每天在講話之中,你常常是一直在種惡因、結惡緣、展現我慢、展現瞋心…都不知道。當你在結惡緣、種惡因、展現我慢之時,這對我們的生命而言,那就是把我們所累積的福報漏損掉、透支掉,這個叫做「有漏」。
「有漏」,就是把我們所修的福報,一直不斷的漏損掉、漏失掉。就好像這一個杯子,有一個破洞,如果我們的嘴巴沒有修口行,這個嘴巴講話常常就是個漏洞,你添加甘露水進來、添加福報進來,但是這個洞一直把你添加進去的福報漏損掉、漏損掉,佛教講的「有漏」就是這樣,因為眾生覺察不到,覺察不到原來我這樣講話,是在跟眾生結惡緣,原來我這樣講話,是製造對立、製造衝突,原來我這樣講話,是讓眾生、讓這個世間,引起更多的是非。
如果你沒有深入聞思,沒有深入聽經聞法,真的很不容易覺察到;如果你沒有深入「四念處」的修行,沒有掌握到「口行」的修行要領,你也很難覺察到。所以,一般眾生就是這樣,你在很認真的做、很認真的打拼、很認真的修行,但是到後來你會發現:我打拼了幾十年、賺了很多錢,怎麼又都空掉了?!我很認真的修行、很認真的修,怎麼還是在苦海裡面浮沉?!…主要就是因為大家一邊修福報進來,一邊把我們的福報,透過我們的六根,又把它流漏掉。
所以,為什麼跟大家講一開始要守護六根,但是「守護六根」這個名詞也會變成是滿空洞、滿抽象,我知道要「守護六根」…,也很會講啊!但是在歷緣對境,你能不能具體的把「口行」、講話的修行要領學到呢?!如果你沒有學好,當你在講話的時候,沒有發現你講話裡面含有語中帶刺去傷人的話,常常就跟眾生結惡緣而不知道。因此,「四念處」的修行包括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這幾天會陸陸續續跟大家來分享。
禮佛的深義
現在來跟大家分享禮佛的深義、禮佛的方法。如果你不瞭解禮佛的深義,那你在禮佛的時候,很容易只是形成一種偶像的崇拜,或是一種做功課,別人規定我這樣做,我不得已就這樣做…,像這樣的話,說實在的,沒什麼功德!只是結一些善緣。如果你的禮佛不是以一種由衷的感恩心在禮佛,還是沒有學到禮佛的深義。當然,你能夠禮佛,已經比腰都彎不下來的人,要更一層好多了,但我們不要僅止於此,要真正來到我禮佛,是真正真誠真心的在禮佛。
為什麼要禮佛?我不是因為偶像的崇拜,而是因為感恩,所以禮佛的第一個深義就是感恩的心。我感恩佛陀的大慈大悲,因為有佛陀的慈悲示現,告訴我們宇宙的真理,告訴我們「三法印」,告訴我們生命的實相,讓我們可以減少很多很長的不必要摸索,而能夠聽聞到宇宙的真理實相,讓我們邁向解脫修行之路能夠大大的縮短,而且不至於迷航、不至於迷茫。當我們透過聞思修之後,發現佛陀講的都是真實的,是真人、是真語、是如實語,讓我們的生命真的受益無窮,讓我們開啟智慧,讓我們逐漸醒過來,讓我們逐漸的出離苦海。因為對佛陀的瞭解越深,越佩服他,所以我們由衷的感恩、感恩。因此,禮佛的第一個就是感恩佛陀的大慈大悲。
第二,我們要勉勵自己「見賢思齊」,佛陀-釋迦牟尼,來這個世間示現,他不是要讓你把他當作偶像一直在膜拜,不是要這樣。佛陀來這個世間示現,就是要幫助我們開啟智慧,幫助我們做我們自己生命的主人,所以佛陀都勉勵我們:你要「自依止」。當然在這成長的過程,佛陀會慈悲的協助我們,但是他是要協助我們「自依止」,希望你能夠早日成長、成熟,能夠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在你們還沒有成熟的時候協助你,但希望你早日能夠真正做自己生命的主人,然後把你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來回饋這個世間。
所以,禮佛的第二層深意就是「見賢思齊」,我願意跟佛陀看齊,願意跟佛陀學習,願意跟佛陀一樣,了悟宇宙的真理實相,了悟生命的實相;願意跟佛陀一樣,開啟妙智慧,開啟「無上正等正覺」的覺悟,進一歩願意跟佛陀一樣,回航普渡協助苦海的眾生出離苦海。因此,學佛完全都是很正向的、很積極的。禮佛一方面就是感恩佛陀,一方面就是願「見賢思齊」,而不是總是跟佛陀哭哭啼啼,然後要緊抱著佛陀:你要趕快救我、趕快渡我、趕快慈悲我…,學佛學了十、廿年,還是像個小孩子一樣,常常緊抱著佛腿。我們要勉勵自己,要不斷的成長,「見賢思齊」。
第三,當我們在禮佛之時,一方面憶念佛陀的種種功德,當然跟前面所講的「見賢思齊」是有連貫,但是「見賢思齊」是有籠統一點,比較原則性,具體要學習的是什麼呢?具體要學習的就是佛陀的各種功德、特徵、特性。在經典裡面,我們有把它歸納出來,就是佛陀的十個名號。早期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所謂的「念佛法門」,講的就是念佛、法、僧、戒、念天這方面的,原來的「念佛法門」,就是一種憶念佛陀的功德、特徵、特性,然後見賢思齊。
比如說,我們要學習一個人,學習要有一個學習的目標,你找一個你覺得這個人是人格完美、完滿、有智慧的人,這個人值得我學習,那你要學他的什麼呢?比如說我們要學佛陀的,就是他的十個名號、十個特徵的內容。一般人不知道,都把佛陀的十個名號,只當作課誦過,就這樣。而沒有了解這十個名號裡面,那是含有深意的。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在這裡只舉例其中幾點,來讓大家去體會,你要「見賢思齊」,你要學習的是什麼?要看齊的是什麼?我們現在跟大家來分享幾點。
佛陀的十個名號之一,第一個是「如來」,我們不要把「如來」又解釋成很虛很玄,「如來」就一位覺悟者,他是如同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來看待、看清萬事萬物,這一句話很深,一般人不容易體會到,這個我們的「看」有什麼不一樣?佛陀一樣在看,我們也一樣在看,有什麼不一樣?一般眾生,如果你含有身見、我見,含有貪瞋癡,你的這一面心鏡是凹凹凸凸的,是有很多塵垢的,那些塵垢就是你的成見、你的錯覺、你的幻覺。
你的這一面心鏡是凹凹凸凸,有很多的污垢,你在看事情的時候,怎麼看清萬事萬物本來的面目呢?所以,你是用你這一面鏡子的凹凸度來看這個事情,你把事情染污了、扭曲了,你也不知道。所以,一般眾生的看,不是如實觀,都是很主觀,用凹凸的心鏡在看。同樣的一件事情呈現在這裡,100個人,100個人的心境、心靈品質不一樣的時候,看同樣的一件事情,100個人的解讀會不會一樣?不會一樣。同樣的一件事情,100個人的心境品質不一樣,你看同樣一件事情,每個人都依他所理解的角度去理解,但是實相就只有一個。
所以,為什麼世間的見諍會不斷、衝突會不斷,因為眾生都是用我、我所了解的、我的立場在看,你不是讓萬事萬物如實的呈現來看。因此,我們染污了、扭曲了,我們也不知不覺、不以為然,你還以為說:是我親眼所見、親耳所聽的,這是千真萬確…,所以很容易又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自己欺騙了自己還不知道。佛陀他就是來到沒有任何的成見,沒有任何的貪瞋癡,沒有我慢,心靈是清淨的,他是完全很客觀的,讓萬事萬物如實的呈現,我如實的看它,沒有染污、沒有扭曲,這時候你才能夠說你真正看到實相。
能夠如同萬事萬物本來的面目,來看待、來善待,這叫做「如來」,我們要學的就是這方面。我們要去反觀、照見到,我們的看是有染污的、有扭曲的,只要你有自我的好惡標準,只要你還有貪、瞋,我們要警覺、警惕我們自己,我們對我們的所看、所知、所覺,我們要持保留的態度,不要那麼的武斷,因為有很多真的不是我們所看、所理解的這樣。包括你對一個人的判斷,你對一個人的看法,很多我們都只是看到片面。我們看到片面,然後就下論斷;更嚴重的,看到片面就向一個人定罪,這些都是沒有如實觀。
所以,禮佛也是一樣,可以把佛陀的各種特性裡面的其中一樣,然後叫出來,邊禮佛、邊體會:那些大徹大悟的覺悟者,是怎麼樣的看清萬事萬物,那我呢?我的是怎麼樣呢?相形對比之下,就會知道我們有哪些方面要改進,我有哪些方面要進化。這是第一點~學習「如來」,我們要學習佛陀不帶成見,用一顆清淨的心,來到如同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來看待、來善待。
第二,學習那些智慧者、解脫者,來到「無上正等正覺」。佛陀的十個名號裡面的其中一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來到「無上」,不是說:我修行很厲害,然後來到高高在上,我修行、我境界很高,我禪定功夫很高,我的禪相很高,我修行資歷比別人高…,這一種有大小之心,覺得自己比別人高,你都還沒有超越二元對立,你還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這一種「無上」,不是佛陀、智慧者,他們所講、所理解、所要開示的那一種「無上」。「無上」講的就是萬法平等、眾生平等,一切眾生都平等、都很神聖。
當你體會到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神聖之時,你內心裡面的那些框框、成見、我見,才會真正的消除,那些我慢、自卑才會真正的消除。只要你還有我慢、還有自卑,看出去的眾生就會有高低、大小。你還有二元對立,就會常常活在我慢的世界或是自卑的世界,這都還沒有來到「無上」,還沒有來到「正等」。「正等」講的就是,體會到宇宙的真理實相是完全的平等,「正」代表的是完全,宇宙的實相,一切的眾生,那是完全的平等。「正覺」就是完全徹底的覺悟到這樣的實相存在。
所以,我們要學的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我們還有大小眼嗎?我們還有自卑嗎?還有我慢嗎?還有忌妒心嗎?有,我們如實承認我們自己、面對我們自己,我願意向佛陀看齊、學習,我願意學習佛陀這一種「一切眾生都平等」、「無上正等正覺」,你才會真正開發出平等心、平等智、平等覺,善待一切眾生。這時候你不會說:我這個宗派才是最好、最高、最究竟,別人是邪魔外道…,絕對不會有這種心態。你不會認為說:只有我這個宗教才是最好,其他的宗教是不了義,其他的宗教是外道…。當你能夠真正開發「無上正等正覺」,這些戲論統統會止息。這是跟大家勉勵,我們要跟佛陀看齊、學習的。
再來,我們要開發的就是「明行足」。「明行」,那些覺悟者他們的身行、口行、意行,都是處在明覺的狀況。我們呢?我們要照見到我們有沒有處在明行、明覺呢?是不是一直衝動呢?如果我們在衝動,無意之中就會製造很多惡因、惡緣而不知道。修行就是把我們從「無明行」~~無明衝動的習氣習性裡面,轉換到、來到「明行」、「明覺」。所以,這是我們要看齊、學習的。
再來跟大家勉勵一點,讓我們値得去跟佛陀學習的就是,成為一位「調御丈夫」。如果錯誤解讀「調御丈夫」的意思,又會認為說那些成佛的人,他很會調教別人、很會調御別人,所以你就開始訓練我們要怎麼樣去調御別人、怎麼樣去馴服別人、怎麼樣去說服別人…,這是錯誤的方向、錯誤的解讀。真正的「調御丈夫」,真正能夠稱為「大雄」,真正能夠坐在大雄寶殿的這個「大雄」,他所調御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你能夠帶領千軍萬馬,征服千軍萬馬,那都不算什麼!出家修行,非將相所能為,你能夠征服別人,那都不算什麼,你能不能征服得了自己?!那才是你能不能解脫的關鍵。所以,「調御丈夫」不是去調御別人、訓練別人,「調御丈夫」的真正深意,是調御我們自己,降服我們自己的那些是非心、顛倒夢想。唯有你真正改變自己,才有辦法改變別人。所以,要調御眾生、調教眾生之前,一定是先回來調御我們自己。
一般人總是要別人改變,很會講出一大堆的道理,希望別人改變,但是我跟大家強調的一點就是,除非你能先改變自己,不然你不可能改變任何人,包括你的妻兒子女、包括你的先生,你自己的小孩、你自己的徒弟,除非你先改變自己,不然你沒辦法讓他改變,頂多他們只是一時的臣服在你的權威之下,不得已暫時忍氣吞聲。你要讓一個人改變,第一就是我們要先改變自己,先從自己做起。你的身心柔軟了,散發出來的磁場就是柔軟的磁場。眾生接受到你柔軟的磁場、慈悲的磁場,自然他的磁場就會改變。
所以,都要從自己做起,從自己改變起。修行之路重點核心,回來反觀我們自己、淨化我們自己、改變我們自己。當你自己真的改變,你改變,你的世界就跟著改變。你真的能夠調御自己,你就能夠讓眾生改變。一切從我們自己開始改變、做起。這個改變自己,並不是消極、悲觀、否定我們自己的生命,不是否定我們的生命,而是我們如實回來面對自己,我們哪些觀念知見會帶給自己痛苦,也會帶給眾生痛苦的,這些不適當的言行舉止,我們把它調整、修正過來,讓我們的所作所為,讓我們身行、口行、意行的展現,都能夠利己利人。
相信這是每個人都想這樣做的,因為當你的身行、口行、意行,所發射出來的都是利己利人的時候,你一定會帶給自己快樂,帶給眾生更快樂。當眾生快樂,你也會真的天天都心花朵朵開,你會真正來到和諧安祥快樂。所以,不要忘了,一切從自己開始做起。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禮佛的修行方法,講出其中的幾點。最後要講的一點就是我們的發願,我們禮佛的時候也一樣發願,願早日跟佛陀一樣,能夠倒駕慈航,來協助苦海中的眾生出離苦海,我也願從現在開始,能夠做到多少,我就去做,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是發空的願,不是發空的口號,而是具體的去做,一歩一腳印的淨化我們自己,一歩一腳印的去回饋世間。學佛是很實際,是很紮紮實實的;學佛是確實能夠讓你開啟智慧,能夠來到解脫自在、安心安祥的世界。
晚上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空海法師於馬來西亞9日禪開示-2
時間:2009.2.27.

所有的修行,都是為解脫而來。修行的過程,事實上就是心靈的淨化、心靈的成長。具體而言,真正的修行,就是幫助我們開啟智慧,從凡夫、一般世俗人的觀念知見提升上來,來到邁向成為高等心靈品質的眾生,這就是佛陀所講的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逐漸的上來。大乘佛教所講的幾種地的菩薩,都是指不同的心靈品質層次的眾生,心靈的品質層次越高,所權說的「果位」就越高,智慧就越深、越奧妙。因此,大家要有正確的認識。
修行要出離苦海,修行要出世間,那絕對都不是消極的,絕對不是悲觀的,都是非常的樂觀、非常的正面、非常的積極。修行,那都是要幫助我們提升我們的生命品質,讓我們開啟高等的智慧。所以,修行的各種方法,我們稱為「法門」,「法門」沒有高低、沒有大小,「法門」都平等,只要這個「法門」能夠幫助你的身心寧靜、沉澱下來,這個「法門」對你而言,就是好的「法門」。
幫助你的身心寧靜、沉澱下來之後,目的不是光只是在方法上面下工夫,不是光只是一直在練「身念住」的開發,或是覺受的開發,或是怎麼樣去看我們的起心動念…,這些都是一個過程,很重要的過程,但你能不能透過這些方便法而開啟智慧,那才是最重要。所以,不管你修行再久,不管你用任何法門,能夠幫助你的身心寧靜、開啟智慧的,這個就是非常好的方法。
我們是透過「方便法」,然後來了悟真理實相,讓我們的心靈成長,讓我們開啟高等的智慧。因此,修行,千萬不要衝錯方向。衝錯方向,你會一直只是停留在「世間法」上面下工夫。如果觀念知見不正確,你會只是在「世間法」上面下工夫。所以,整個的修行目的與次第要弄清楚。解脫道的37個道品,37個步驟,就是協助大家把人天的基本善法做好,第一個階段,人天的基本善法做好,悲心、柔軟心、感恩心、慚愧心…,基本的這些要先修好。進一步就是聽聞正法,然後實修實證。
所以,心靈成長的第一個階段,就是身心的沉澱、柔軟、淨化,然後進一步是「止觀雙運」。「止觀雙運」就是要用一顆清淨、沒有污染的心來現觀法。這個「法」不是我們某個人所創造、所發明,不是某個大師所講的那一種規則、規矩、觀念、知見。「法」講的就是宇宙的真理、宇宙的運行法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是來自於宇宙的殊勝緣起,每個人都是大宇宙的縮影,每個人你就是個小宇宙,所以宇宙的奧妙、宇宙的法則,在你的身心裡面都可以找到;在「大我」-整個法界、整個外境裡面,一樣都可找到。
「四念處」裡面所講的內身、外身、內外身,講的都是從我們這個「小我」,然後你要逐漸擴大到法界「大我」,你都能夠徹證「三法印」,你都能夠見法。當你能見法,能夠徹證「三法印」,看清實相,就會很自然的遠離顛倒夢想,很自然的它就會開啟你的智慧,你的生命潛能就很自然的會流露出來。一開始先跟大家溝通一些修行的方向、觀念,大家的觀念知見正確了,後面的用功就不會衝錯。
這一次所要跟大家分享的禪修要領,是以「四念處」為主。在南傳地區,在原始佛法時代,修行方法就是「四念處」。事實上,「四念處」嚴格講,它不是某一個法門,不是像持咒、唸佛、誦經、禮佛…這樣單一的一種法門,有的修光明想、死想,那都是其中的一種法門,慈悲觀…等都是八萬四千法門的一種法門。
「四念處」它不是某一個單一的法門,「四念處」的修行,那是綜合性、全面性,只要你的觀念知見正確了,「四念處」的修行,它是可以協助你正直捨方便、直趨無上道。不是因為我今天在講述「四念處」的修行方法,才標榜它的重要,不是這樣!我以前認識到「四念處」的重要,那已經是經過將近廿年的尋尋覓覓之後,才體會到「四念處」的珍貴。
所以,我同樣跟大家都有大乘佛教的背景,在此環境裡面長大,但是因為我在大乘佛教裡面繞了十餘年,我發現現在所流行、所講的那些方法,我都有去練習過、參加過,但我發覺沒有辦法讓我真正的安心,沒辦法讓我真正找到想要了解的真理實相、生命實相。我是「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為了了悟真理而來,為了大安心、大自在而來,為了解脫而來。在我以前學佛、修行的過程,就是秉持著超越宗派、超越宗教的立場,因為我要的是真正了解宇宙的真理實相、生命實相,我要的是能夠早日來到,像那些高等智慧的人一樣開啟高等的智慧。
從年輕時代,我所修行的方向就是這樣。我要的是智慧,我不是要迷信;我要的是真理,不是要教條、教義。秉持著這樣的精神,一路的求真求證、追求,到後來終於回歸到原始佛法,回歸到、找到2500年前佛陀跟我們講的,單純、乾淨俐落的修行方法,很單純、又很有效果,而且是很實際、很實用。
所以,我個人沒有任何宗派宗教的色彩,生長的環境沒有任何宗教的背景,一路都是為了追求真理而來,秉持著科學家的求真求證的精神,到後來跟強調智慧的佛教自然的就不謀而合起共鳴。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教,那都是開啟智慧的。佛教絕對沒有迷信,絕對不迷信,反過來,它剛好是要破除迷信,要開啟我們的智慧。
希望大家在學解脫道、修行路上,有幾個重點跟大家勉勵:第一,希望大家能夠拿出科學家的求真求證的精神,一方面可以避免自己盲信、盲從、迷信。當我們不了解真理實相之時,就會繼續在苦海裡面,製造出很多的苦因、苦果,而不知道原因在哪裡。佛教就是這麼樣的民主,就是這麼樣的強調科學,佛陀跟我們講出的任何真理,那都是他的親修實證,是真是假?不是他跟我們怎麼講,我們就怎麼信。
佛陀他會深深的吸引著我,讓我敬拜他,正是因為他是非常的民主,從來不搞任何的偶像崇拜,佛陀都跟大家講:你們要自依止。佛陀從來不搞任何偶像崇拜,也不耍權威,他都是告訴大家:我跟你們講的是我所了解的宇宙真理,希望你們去求真求證,唯有你真正證悟到,你實驗過、證明:確實是如此,知道我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是真實不虛,這樣你才會真正知道我所講的是真是假;也唯有你親證之後,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才會真正的消失止息。所以,希望大家能夠拿出科學家的求真求證的精神。
第二,在我們「阿含解脫道次第」的課程裡面,也有把南傳大藏經增支部裡面的『葛拉瑪經』列出來,這一經所提的:學佛、學法、修行的十個重要原則,希望大家能夠好好的去咀嚼,因為這一經是佛陀跟所有的佛弟子、跟所有修行人的很中肯的勉勵。『葛拉瑪經』的精神,非常的神聖,非常的崇高,沒有任何的迷信,沒有任何的權威。
***************************************
現在跟大家分享「四念處」。我先做一個比喻,「四念處」的修行方法,跟一般的法門有什麼不一樣之處。一般的方法,就好像是治療疾病的藥物。一般的方法,我們不能說它沒有效果,它是有治療疾病的作用。比如說你拉肚子,就吃一些治療腸胃的藥;你傷風感冒,就吃一些傷風感冒的藥;你頭痛,就吃一些治療頭痛方面的藥…。這些藥,只要你投用得適當,對於我們疾病的改善是有幫助,這是一般的藥物對身體的治療有效果。
一般的法門,對我們心靈苦悶的化解是有益助的,因此唸佛、持咒…是有它相當的效果。禮佛、誦經…,一樣有它相當的效果。但是,各種方便法,它就如同藥物,能夠治療你心靈疼痛疾病的藥,它能夠讓你心靈的疼痛~心病有所緩解。問題是,我們是要不得已之時才吃藥,不是說一輩子強調吃藥的重要,能夠早日不吃藥,那是最好。能夠健康不吃藥,那才是最好。
所以,不是在法門上面比較,說:「我的法門才是最好、最高、最究竟…」藥物那是不得已才吃,有病才吃,能夠不需要藥物,那是最好。如果這種藥物,一方面能夠幫助你疾病的化解,一方面又能夠幫助你治本,沒有什麼副作用,又讓你從根本把身體調理好,到後來逐漸不需要依靠藥物,那這個藥就是最好,而且到後面事實上就只有調理、養生,你所吃的是健康調理、養生方面,而不是治病的藥物,到後面只是生活。
「四念處」的修行方法,裡面就是有這樣的功效。當你病急的時候→急則治標,病情比較急的時候,就要先針對這些病痛來治療。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如果病情不是很嚴重,我們就要從根本來調理。就算你的病情比較急、比較嚴重,當你把它緩和下來之後,慢慢的就要能夠來協助你,自我免疫力的康復、調整,讓你的身體逐漸的強壯健康起來,讓你逐漸來到不需要藥物。
世間的醫藥,有些表面上看起來是很強、很有效果,但是很多它的副作用也很強,它治療你這個疾病之後,它會帶來另外的疾病。第二,有些藥物會讓你產生藥癮,吃了之後成為一輩子都要吃它,會成為藥癮,或是帶來更多副作用的這種藥,那實在是不得已,能夠漸漸不需要,那是最好,不然你的身體一生都要依賴著藥物。所以,如果你的觀念知見不正確,緊抱著某一個法門,變成你一生都在依賴著某個法門,一生都在依賴著某種藥物,這樣你什麼時候可以來到真正的康復呢!
修行是為了來到不需要修行,我吃藥是為了希望早日不需要吃藥,我用某種方便法門,是希望來到早日不需要這些方法。《金剛經》所講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深義都在這裡。佛陀都是希望你在渡河的這個過程,是不得已需要透過一些方法。你有疾病的時候,我們不得已必須要透過一些藥物,但是能夠越早不吃藥越好。我們的身體本來就具有自然的修復能力,我們的身體本身就具有康復能力。所以,越早對醫藥、藥物的依賴越早放下,讓我們的身體逐漸的自我修復、自我康復,這是最好。
真正上等的醫生,他就是儘量協助你減少對藥物的依賴,儘量讓你開啟自己的免疫力,讓你逐漸的自我修復、康復起來,不需要多吃藥,不需要常常依靠醫生,這是上等的醫生。他不是要賺你的錢,他不是要你常常去找他。真正上等的醫生,只是希望協助你康復,協助你健康快樂,協助你把生命意義發揮出來,去利益眾生。原始佛法、佛陀的精神,完全是如此展露無遺。我所看到的佛陀,他就是這麼的大慈大悲、大智慧,完全只希望眾生早日康復,早日「自依止」,早日把你的生命意義發揮出來,來利益眾生。
「四念處」的修行方法,就是幫助大家。裡面也有一些處方,當你需要的時候,就是透過這些簡便、副作用又很少的這樣的「藥物」,來做一些調理。能夠不需要的話,你越早放下。「四念處」的修行,它是綜合性、全面性,而且它是有治標、又能夠治本,它不光只是某一個法門,讓你一直依賴著它,然後只是治標…,「四念處」不是這樣。所以,它能夠急則治標,又能夠讓你從根本來把疾病化解,讓你的身體能夠越來越健康、越強壯。因此,不要小看「四念處」。
因為我本身也下過很多工夫,去了解、去實修、去體驗,它的完整性真的是非常完整,而且非常實用。北傳佛教地區,如果對它陌生的,我們請重新來過,重新來認識,它絕對不是所謂的「小乘人」在修,絕對不是那回事的。真正要覺醒過來,「四念處」是一條快速、又安全的解脫道路。
現在就來看「四念處」的經文。我現在就把「四念處」的「念處經」裡面的一些重點,跟大家解釋一下,也協助大家實際去練習、去修。內容在「阿含解脫道次第」這本書的第廿四章第九節,這一經是從「中阿含」98經裡面列出來的,南傳地區就稱為「大念處經」,裡面的內容是大同小異,南北傳的這些經典是大同小異,北傳的是更精簡。佛陀在「念處經」裡面怎麼樣在跟大家分享呢?
「世尊告諸比丘:有一道淨眾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若有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若有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我今現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我亦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
我很喜歡原始佛法,人間真實佛陀的示現。人間真實的佛陀,就是那麼樣的平凡、平實、平淡;人間真實的佛陀,他是一點都不浮華,一點都不誇張,更不會欺騙眾生。所以,當我看《阿含經》的時候,我覺得2500年前的佛陀,隨時都在我眼前,都在啟發我,都很樸實、很具體的告訴我:宇宙的真理,生命的實相。人間的佛陀,他是那麼樣的樸實,絕對不欺騙眾生,絕對沒有任何一點點的名利之心。所以,2500年前人間的佛陀,深深的啟發著我。
第一段經文這裡,佛陀就很坦白的告訴大家:我現在跟大家介紹的就是「有一道淨眾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佛陀就告訴我們,以他個人所經歷過、所實修過,邁向「無上正等正覺」快速又安全的有效的道路,他把它呈現出來跟大家分享。這一條道路,這一個方法,能夠淨化眾生的心靈,能夠讓眾生從憂悲惱苦的世界裡面,跳脫出來、昇華上來;從啼哭哀傷的世界裡面,跳脫出來、昇華上來,來到「得正法」,能夠真正的見法,真正的了解宇宙的運轉法則,能夠來到遠離顛倒夢想、出離苦海、解脫自在。這一條道路,這一條非常珍貴的解脫之路,就是「四念處」的修行方法。如果要以珍寶來講,真的這是非常重要、非常珍貴的珍寶。佛陀是如此毫無保留的,把他的成功秘訣,來跟我們分享。但是,佛陀又怕大家不信,因為每個宗教、每個宗派,都會強調他們的是很重要。佛陀就再跟大家強調,以他所知道的,過去的那些解脫者,那些成佛的人,他們一樣都是認真的修「四念處」,透過這個「四念處」是很有效,安全又快速的方法,很快就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以佛陀實際的經驗,他可以確切的預判及了解,未來那些真正能夠邁向解脫、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人,也一定是會修「四念處」而上來。佛陀也跟大家示現,我講的不是在講別人,不是在講過去,不是光只是在講未來、講別人,然後我自己本身沒有做,而只是要你們去修,只是聽來的…,不是這樣。佛陀跟我們講的,第一,一定是事實;第二,對眾生有益助;第三,能夠帶給眾生快樂,能夠帶給眾生獲益的;第四,一定是經過自己親修實證的,不是道聽塗說,不是依著某部經典在講。這就是很珍貴的地方。
所以,佛陀後面就跟我們講:「我今現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我亦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而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這一段內容是很珍貴的一段來勉勵大家,不要小看「四念處」。「四念處」對大家邁向解脫之路,幫助非常大,它安全又快速。佛陀就跟我們講,他本身就是這樣走過來。「四念處」到底要怎麼修呢?
「云何為四?觀身如身念處,觀覺如覺念處,觀心如心念處,觀法如法念處。云何觀身如身念處?比丘者,行者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眠則知眠,寤則知寤,眠寤則知眠寤。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痒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
《中阿含》把「受」翻譯作「覺」,「四念處」裡面的「覺」,把它改成「受」,這樣就是了。
這一段是「身念處」非常重要的開示。佛陀就講:「身念處」這個方法怎麼修?怎麼樣才能夠把握住它的要領核心?注意這幾個字:「行、住、坐、臥、眠、寤、語、默、動、靜」。「行者知行」當你在走路的時候,清楚的知道你當下在走路,每個腳步都要清楚覺察到。這一點希望大家從現在開始,就要開發出來。不要小看,不要想說:「我要學的是什麼神通、感應啊!我要求的是什麼感應啊!什麼境界啊!我要求的是往生哪裡,你在跟我講要看什麼腳步,行、住、坐、臥…觀察這些,這個不重要吧!這個沒什麼稀奇、沒什麼稀罕啊…」錯了!「四念處」它是幫助你開發明覺,非常有效、又非常有系統次第的解脫之路。
我們把大智慧的人,稱為「覺悟者」,佛陀就是覺悟者、覺醒者,它裡面有個「覺」,他一定是覺醒過來,卻了悟宇宙真理實相,然後依他所知道、實修實證,親證、如實知、如實觀、如實見之後,把他所知道的跟眾生分享、講出來。這就是覺悟者所講的,宇宙真理、生命實相的這些法則,我們把它稱為覺悟者所講的法。佛法,佛,那是個翻譯而已,「佛法」也就是覺悟者所講的法。
覺悟者所講的法,不是自己憑空想像的,不是個人的思想,不是個人的思想主義,他不是個思想家,他不是個哲學家,在那裡憑空想像著一個理想的境界、理想的制度是怎麼樣…,不是這樣。真正覺悟者、覺醒者,他所覺悟到的就是宇宙的真理,因此後面一樣有一經就是提到,佛陀自己就很坦白的講:我跟大家講的真理實相,都不是我佛陀所創造、所發明的;就算我釋迦牟尼佛沒有出生,這些宇宙的真理、運轉法則,依然是法爾如斯在運轉;不是我釋迦牟尼佛所創造、所發明。
「佛法」講的就是覺悟者所發現的宇宙的真理、實相、法則,不是說佛教所專有,不是釋迦牟尼佛所發明、所創造、所專有。我們把觀念知見先搞清楚,這樣你才不會一直標榜著:我這個法,這個才是佛教的,這個法才是最高的、最好的,而一直在經典或是大師偶像崇拜,這樣是不正確的。所以,佛陀就是跟我們講,我所發現的這些,那都是法爾如斯的存在,希望大家好好的去了解、去求真求證。
為什麼我釋迦牟尼佛能夠知道,而你們卻不知道呢?差別就在於你有沒有覺醒過來而已。如果你的覺性有開發出來,你「明心」了,你開發出來就能夠覺察得到。你能夠把覺性、明覺開發出來,就像開啟了智慧眼,這時候你就能夠親證,為法做見證,就可以證明釋迦牟尼佛我講的是真是假。所以,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只要把覺性開發出來就好辦。所以,整個「四念處」就是在開發我們的明覺、覺性。
我們一般人往往是活在不知不覺的世界裡面~遲鈍,總是在事情發生了很久之後,然後才後悔、懊惱,那都是因為當下沒有明覺。所以,一般眾生是處在不知不覺的情況,就是處在無明的情況。當你慢慢的透過修行開發覺性,來到「後知後覺」;你再繼續去用功,繼續開發覺性,就可以來到「先知先覺」。所以,邁向解脫之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覺性的開發,你要醒過來。
醒過來,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才能夠見到法,才能夠看到真理實相。所以,你所用的法門,能不能幫助你覺醒過來,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擇法覺支。如果你所用的法門,能夠幫助你逐漸的覺醒過來,逐漸的心越來越清明,能夠去看、看清萬世萬物的實相,看清宇宙的運轉法則,這個法門就非常好。你要覺醒過來,那是有次第、有步驟。如果你對於比較粗的這些動作,沒有覺察到的話,則那些深層微細的行動、作為,根本看不到。
行住坐臥,舉手投足,如果你沒有保持明覺,不可能真正看到「心念處」,所看到的都是很粗的,很粗的表層。真正深層裡面,你是看不到的;很幽微的心態,你是看不到的。所以,不要小看「身念處」的開發。「身念處」開發的要領,就是你在走路的時候,清楚的知道你在走路,上下樓梯都清楚的知道,自己現在的每一個腳步,把你的念頭、把你的覺察力,放在你當下的動作。走路,清楚知道走路。
「住則知住」,如果你是沒有走路,站著不動,靜靜的在看,站的時候,你也清楚的知道,自己現在站立的姿勢。當你在看什麼,也清楚的知道你現在在看什麼。練武術、練劍的人,還是一樣,劍到哪裡,你的心就到哪裡。修行人明覺的開發也是要這樣,你的六根、你的身體,處在什麼情況之下,你的心都要清楚的覺察自己現在身體的情況。你的手伸出來要去舉杯、喝水,這個動作都要清楚明覺,整個過程都要清楚明覺。
所以,「行則知行」的「行」,不只包括走路,也包括你的手的動作,都要清楚覺察到。如果天氣熱,你在扇風散熱,你也要清楚知道你的動作。「行則知行,住則知住」,也就是動靜你都要清楚的覺察到,你現在身體是在動,還是處在靜的情況,你有沒有在看,你在看什麼,你都要清楚明覺。
「坐則知坐」,當你坐下來,或是打坐,你也要清楚的知道,你現在的情況、你的坐姿。一般很多人坐下來的時候,然後心就是東想西想、東奔西跑、心猿意馬,你的心很少跟你的身對焦,所以身體常常是處在衝動、無明的情況之下。今天你真的要開啟智慧,你真的要邁向解脫的話,要把這個習氣、習性,慢慢的改變過來。
禪修就是幫助大家,改變我們那些散心雜亂的習氣、習性,讓我們的心逐漸的收攝回來,讓我們的心跟我們的身能夠對焦,你的心跟你的身,對焦在一起的時候,你的生命才會真正的逐漸發揮出來。如果你的心跑到過去、跑到未來,沒有跟你的身體對焦,就會活著像行尸走肉的世界。你的心,如果沒有跟你的身對焦,你就好像活在行尸走肉的情況。就算你有很多的作為,但是你有很多的作為,會是處在無明的情況下,然後你造惡因,跟眾生結惡緣,都不知不覺、不以為然。
所以,你在播種惡因,因為你不知道,你也不以為然,但是不因為你不知道,就沒有因果。記得!不因為你不知道,就沒有因果。結果,因為你在跟眾生結惡緣、播種惡因,將來會有惡的果實呈現。當惡的果實呈現之時,眾生又在埋怨別人、怨恨別人,認為:「我沒有錯啊!我都是為你好啊!我都是慈悲啊!都是對的,我沒有錯…」然後都是在怪別人。你看,前面在播種惡因的時候,就處在無明的情況之下,你不知道你在播種惡因。
當惡的果現前的時候,你再怎麼檢討,就是檢討不到真正苦果的原因來自哪裡。所以,眾生就繼續處在苦海裡面,因為你找不到苦的原因真正來自哪裡,就沒辦法斷除真正的苦因。你繼續在播種苦因,也不知不覺、不以為然,這就是眾生處在「無明」的情況之下,主要就是因為你的覺性沒有開發出來。
覺性沒有開發出來,他就會繼續如此的在「無明」的情況之下,播種惡因、結惡緣,而自己不知不覺、不以為然,然後又把自己認為是正人君子,總是認為自己比別人好,自己比別人聰明,自己比別人慈悲…,然後別人對我們有所抱怨、埋怨的時候,認為別人在批評我、毀謗我、攻擊我,別人惡意、別人對我不友善…,這就是一般眾生習以為常的思維。在這種世界裡面,你是沒完沒了的繼續在苦海裡面浮浮沉沉。
除非有一天,你能夠來到:真正的靜下來,開發我們的明覺,去找出真正的苦因所在,去找出我們本身習以為常的錯誤的運作方程式,去找出我們很多的錯誤的觀念知見跟運作模式,去找出我們過去處在「無明」的情況之下,是怎麼樣在播種惡因、結惡緣,你要真正能夠找到,才有辦法真正從苦的根本原因來淨化、來斷除,從此你才會真正是播種的是純淨的善因、善種子,而那些惡因惡緣,會在你明覺的情況之下,逐漸的減少、減少、減少。
不要小看這樣的過程,這是你的生命的淨化,真正是進入到你生命的核心、DNA,生命核心裡面的改變、淨化,品種的改良、品種的提升,一定要深入到你生命裡面深層的心靈裡面,你的運作方程式,你的DNA,你的潛意識裡面。「四念處」的開發,就是由明顯的、外圍的、粗淺的明覺,逐漸的開發、開發出來,然後要再往越深、越微細的明覺去開發。所以,身、受、心、法,那是有次第、有步驟,逐漸的深入。
為什麼要來禪修?為什麼要珍惜解脫道?不是為了別人,而是讓我們早日能夠開發明覺,讓我們能夠了解過去的顛倒夢想,讓我們能夠處在明心的情況之下,一方面處處見法,一方面開啟我們的智慧,提升我們的生命品質。所以,參加解脫道,那是讓你的生命真的不斷的在成長,讓你脫胎換骨。
解脫道的禪修不是一般的禪修,但願大家好好珍惜,今天就跟大家勉勵到這裡,你在坐的時候、走的時候,都清楚知道你當下的動作、狀態。靜坐的時候,好好的觀呼吸,呼吸長,我知道現在呼吸長;呼吸短,知道我現在呼吸短;呼吸快,知道我現在呼吸快;呼吸慢、微細,也清楚知道我現在呼吸是慢、微細。
把你的注意力、覺察點,第一個階段先放在鼻頭,人中上嘴唇這個地區,不要用力,是輕輕的把你的明覺放在鼻頭人中這附近,清楚的覺察你的呼吸,每一個氣息的進出、進出。靜坐的時候,放輕鬆的觀呼吸。離開禪堂或是要下座,每個動作我們都保持清醒明覺,後面「身念住」逐漸深層的開發,我們還會陸續跟大家介紹,但大家要一歩一歩紮紮實實的去做、去開發明覺。所希望跟大家講的,沒有贅言,沒有那些花拳繡腿,都是直接乾淨俐落的協助大家開發明覺,而且將來不管是動是靜,你都能夠應用。
大家要好好的用功,好好的珍惜,謝謝大家!,,,,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宗門實修第二天,元旦下午的課程,法王從開放提問的問題箱中選取其中一個具共通性的問題:我們平常工作已經很累了,怎麼還有時間修行?如果降低工作品質,在這個不景氣年代,很可能會被裁員,請問法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法王針對這個問題回答說,這是個常見的問題,可見得提問的人重視修行和上師的交代。法王說:「一般人常把修行留在佛堂裡,佛堂門一關,修行就沒了。」這樣的修行是不夠的。

法王舉自己的修行經驗說:一開始,一般人為什麼要修行?有兩個原因──

一是順緣造成的壓力,一是逆緣造成的沮喪。有些人很能幹,上司喜歡交給他一大堆事,他對自己要求也高,沒日沒夜的做,結果引起家人抱怨。而有壓力的人忙起來,一遇到挫折,就容易被激怒、有情緒,就會越來越不喜歡這樣的工作、生活和自己,結果身體病了、心理也病了、得憂鬱症,最後是自殺「乾脆不要這個不能帶給自己幸福的自己」。像這些,就要靠修行的方式解決。

法王進一步開示,「所謂修行,就是修心,然後放到行為上用。」「心需要一個家,這個家不在外面,如果心裡有個家,無論外在發生什麼事,都會覺得滿足、安定,內在有個家,心就可以休息休息、輕鬆輕鬆。」法王說,在藏文裡,修行有兩個意思,「修」是指心中的慈悲、關愛,「行」是付諸身語的行動。要注意的是,這兩個字,都是「動詞」,就是要付諸實際行動。有行持,就會牽動整個社會,引起改變。「只有發願是不夠的,要展現於行為,修行的力量才會顯現出來。」

■你的心,聽話嗎?

「修行,就是要管好自己的心,如果我們不適時叫回外馳的心,久了它就會不聽話。」法王說,如果修行、有光明的心,就算明天會死,光明的心也不會死,死亡時也許會失去一切,色身、財物都會消抓,但光明的心和寧靜會一直陪著你;而如果不修行、沒有光明的心,看待世界都是負面的,就會覺得什麼事都衝著你來,連看自己也都只看到負面的,生命就會變成一場自己和自己的戰爭。

生命中難免有逆緣,法王說,消除逆緣最好的方法,就是心的光明。「心的本質,是清涼、透澈、喜樂,具有光明的覺照力量,有種內在的寂靜(此處法王說英文inner peace)。」即使在死亡時,有了心的光明,就不會看到死亡的黑暗,心的清涼、喜樂、寧靜,是不會和我們分離的。而所謂修行,就是恢復心的光明、清涼、溫暖。問題是,怎麼做呢?

■避免三種錯誤的修行觀念

此處,法王提到,要避免三種錯誤的修行觀念──

一 不要把修行當成有時間性;

二 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

三 不要把修行當成儀式。

對這三點,法王進一步開示──

第一點,修行不應該有時間性:不要把它當工作,有上班、下班時間,法王半開玩笑說:「像我就是整天在『工作』。」

修行有「時間性」、有「下班時間」的人,平常不修,進了佛堂,勉強去修也行,但會覺得不舒服,一坐上座墊,發覺和菩提心、慈悲心都不熟,就在那裡想:「菩提心你在哪裡呀,快過來快過來…」平常生活中不觀修,進了佛堂就要開始修行,就像沒有暖身,就要開始激烈運動,是會傷身的,「不要用修行傷自己的心,修行要自然、平靜、習慣,心不是犯人,不要用暴力解決!」「修行,是慢慢熟練的過程,不要很暴力的,希望啪一下解決。」

譬如觀修慈悲,平時不修,修法念誦法本到「願眾生皆具足一切樂及樂因,願眾生皆淨除一切苦及苦因」時,就會覺得很奇怪,連小慈悲都沒有了,又如何能對一切有情眾生自然生起慈悲心?所以,我們就要有次第、由近而遠的,從自己的母親開始觀修起,而後漸漸擴及有情眾生,這就是一個自然開展慈悲心的過程。

第二點,不要把修行當功課:法王說,譬如做四不共加行,有些人太在意數字,連做大禮拜也去找一塊比較滑的板子,心想這樣滑得比較快,趕快做完,我就可以去領受什麼特別本尊法,上師也會覺得我好棒。這樣拚命趕功課的結果,數字是進步了,但心卻一點都沒有改變,「重點是信心的增加,而不是數字的增加。」

「功課不是給上師看的,是給自己看的,功德是要獻給自已的。」法王提醒,「重點是心性」,有些人太在意數字,譬如做一萬遍四加行,累積了很多個「0」,心性上卻沒改變,結果還真是個「0」。

第三點,不要把修行當儀式:法王說,不要把珍貴的法寶變成鄉下的祭祀儀式,觀修本尊時,重點是去思維特殊法相或法器內在的涵意。

譬如四臂觀音,華人都覺得很奇怪,觀音菩薩怎麼會有四條手臂?法王用中文開玩笑說,是不是觀世音菩薩「幹得不錯,所以佛陀就『欽此』,多賜給祂兩條手臂?」多出來那兩條,「也不是藏人裝上去的,那不是藏人幹的」……光這四臂就有這麼多妄念,「那觀修千手觀音時怎麼辦?」重要的是,要想這四臂代表的功德特質是什麼,那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象徵,要思維這四無量心的功德。

■你看到生活裡,熱呼呼、香噴噴的佛法嗎?

如果避免了上述三種錯誤的修行狀況,接下來要怎麼做呢?

就是直接去觀修生活裡、人世間熱呼呼、香噴噴、活生生的佛法,而不只是去修持那些乾乾的文字。「所謂佛法,不只聽到,還要看到,要有直接體驗」,就像釋迦牟尼佛成道前,出王城四門看到的生老病死苦和修行寂靜之樂,那就是悉達多王子直接體驗到的「法」,那種對生命本質的直接體驗,對修行歷程是相當重要的。

至於在生活裡怎麼修呢?法王說,「修行就在你的工作裡,就看你用不用。」當你設計或販賣一樣東西時,可以帶著「布施之心」,讓它的品質更好一點。「布施,不一定要真的給一樣東西」,帶著善意努力工作,本身就是對社會的布施,這是真正的菩薩行,真正的布施。就像佛陀圓滿了布施波羅蜜,但世間還有那麼多貧困的人,他到底給了什麼?法王說:「佛陀給了他的未來,他的證悟是未來眾生無盡的資糧。未來無量,眾生也無量,豈不剛剛好?」

所以我們每天早上一起來,要憶持皈依戒,思維諸佛菩薩的功德,發願「今天的一切身語意,都要利他,不傷害任何眾生」,這就開始了「美好的修行的一天」。

有工作的人,要發願我們的工作帶給別人快樂,幫助別人,讓辦法讓品質提高,這就是工作裡的修行和布施。

有孩子的人,努力把孩子教養成慈悲利他的人,「這樣養孩子本身就是一項修行」。

有伴侶的人,擴大對伴侶的感情,就成為對眾生的愛和慈悲,「真正的慈悲,是有感染力的」會自然影響伴侶,法王說,當一個太太非常慈悲,他先生即使只是到花園裡澆水,都不知道為什麼會覺得很溫馨呢。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空海法師於馬來西亞9日禪開示-1

時間:2009.2.26.
先閉目一分鐘,把你的心,拉回到當下。
問候語「大家好,我們會更好,世界會更好」一方面期許我們自己每天都在進步,一方面也把我們大慈大悲之心,回饋整個世界、整個宇宙。
各位法師,各位同修們,大家好!…「師父好,我們會更好,世界會更好」!

一、與馬來西亞的因緣
因為有不少菩薩們、法師們大家的發心,大家同心協力的合作,才有今天的殊勝因緣,我們能夠在這裡一起來進行心靈的淨化、智慧的開啟。要能夠在馬來西亞辦一次心靈淨化的禪修,不容易!上星期我是第三次來到馬來西亞。第一次是15年前到馬來西亞,純粹是為觀光而來;第二次是幾年前到檳城極樂寺受戒,我受三壇大戒是在馬來西亞受戒,跟馬來西亞也結下很深的緣;第三次就是上個禮拜,這是第一次來馬來西亞弘法、帶禪修。
這幾天我們到過二處馬來西亞華僑所主持的南傳佛教叢林道場去參訪,一般馬來西亞的華僑大部分還是接受北傳的佛教比較多。在馬來西亞能夠成立南傳的叢林修行道場,也是很不容易!他們也算是在默默的拓荒。這二處道場的長老都表示,這是第一次遇到北傳佛教地區的法師,來馬來西亞教導「四念處」禪修方法,他們一方面很高興、也很驚訝,北傳地區終於有人在重視「四念處」的禪修方法,而且也來到馬來西亞跟大家廣結善緣。
前天我們就在馬來西亞的怡保舉辦一場演講,講題就是「心靈成長‧開啟智慧」,參加的人數大約有八、九百人,主辦單位向我表示:這一次的弘法大會,大乘佛教的八大宗派都會有人來參與。我覺得這都是很好的現象,因為大家真的要來到超越宗派、超越宗教的範圍,我們真誠真心的來交流,大家能夠用真誠真心、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學習的心來交流,這樣我們彼此都會更好,我們每個人都會不斷的成長,我們的世界也會越來越淨化,越來越團結、越和諧。

二、扮演和平天使
所以,我很樂意扮演和平天使,促進我們的社會、促進我們的世界,越來越祥和、越來越和諧,各種界線、各種衝突,能夠逐漸的大化小、小化無。我也樂見於更多的學員,大家一起來扮演和平天使,讓我們每個人的心靈,越來越淨化,越來越祥和,因為你是你的世界的源頭,我們是我們世界的源頭、源流。大家不要錯解以為這是我慢,以為這個世界就是從你們開始做源頭、源流…,不是那個意思!講這種話是讓大家了解,我們每個人,你都在創造你的世界;我們的世界、命運,也都決定在我們每個人的手中,我們有權利、也有責任去改變我們自己,我們也有責任讓我們的人生、讓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好。
空海今天雖然出生在北傳地區,但我是歷經了卅年的時間,才融會貫通南北傳佛教的教理教義及修行方法。因此,空海弘法所講的範圍,會是超越宗教、超越宗派的範圍,我不是專門弘揚某個宗、某個派,也不是專門在弘揚某個大師所傳授的法門,因為我不侷限在某一宗、某一派裡面。有些人認為我是生長在北傳地區,應該就是弘傳北傳地區的法,那樣也是不對的。
如果有人把我界定為:你是講阿含經,你是講小乘的…,那是完全錯誤。這樣的認知,這樣的界定,真的是完全錯誤。如果把我界定是完全弘揚南傳佛法,這樣也不正確,因為我所講的範圍是北傳、南傳佛教的優點,都把它一起講,一起來跟眾生分享,並沒有地理區域之隔。如果你把我認定為只是以佛教的身分出現,就以為空海所弘傳的只是佛教的範圍,這樣的認定也是不正確,因為我所講的範疇,並不只是侷限在一般傳統佛教徒所認知認識的範圍。空海所講的是宇宙的真理、生命的實相,所要回饋大家的,是協助大家早日了悟真正的宇宙真理,了悟生命的實相,所想回饋給大家的是讓大家早日認清你自己,認清你的生命的實相,早日真的讓你能夠了悟真理實相,來到安心自在。
我所要回饋大家的,就是協助大家成就你自己,讓你能夠早日做你自己生命的主人。我不是來弘傳教理教義,我也不是來收信徒,我不是要成立宗教事業,那些對我都不重要,我也不是要那些,空海就是以一顆感恩回饋的心來回饋大家,把我所知道的宇宙真理、生命實相,無條件、無保留的來跟大家分享。所以,請大家先有一個認識,我所講的範圍是會超越宗派、超越宗教的範圍;我所講的範圍是以宇宙的真理實相為依歸,以真正能夠實質來幫助大家了悟真理、了悟生命實相,實質的讓大家能夠感受到受益、受用,逐漸的在脫胎換骨。我所希望的是能夠幫助大家真的能夠早日開啟智慧,遠離顛倒夢想,就這樣很單純。

三、歸零
因此,請大家把過去的觀念知見,暫時統統放下;把過去所修的法門,也暫時把它放下。不是說我們在排斥,空海不會排斥任何法門,不會排斥任何大師,為什麼我們在禪修時要暫時把這些知見、方法放下呢?因為如果你沒有放下,就沒辦法一心一意的來吸收到解脫道的方法跟精華、精髓。如果你沒有一心一意的用功,那你所學到的、聽到的,都會只是在淺層的皮毛,你會用過去的觀念知見來理解,這樣你的生命不斷地在混淆之中,你也不知道。所以,不要用過去的觀念知見來理解,不要用過去的方法來解讀,暫時讓那些統統放下。
第一個要做的,就是「歸零」,讓自己以一顆清淨的心,來開始聽聞、開始學習,一歩一腳印的去聞、思、修,一歩一腳印腳踏實地認真的實踐、練習,讓自己的身心在幾天內,就能夠寧靜沉澱下來,後面的幾天我們就能夠回饋大家更多的法寶,真正活生生的法寶。四念處的修行,希望在這幾天內,讓大家完整的歷練過,身、受、心、法,能夠協助大家整套完整的修練過。
如果具足前面的聞思基礎,而且又能夠歸零,又能夠身心柔軟,一歩一腳印的去練習、去修,你隨時都會有開悟、見法的可能,你的生命隨時都會有脫胎換骨的可能。這就是佛陀以前所講的,你只要是聽聞正法,之後認真的去聞思修,什麼時候能夠開悟見法,那是不待時節因緣,問題就在於我們能不能歸零,這是每個人的第一課所必須要做的。如果你不能歸零,以為自己是老修行,以為自己已經參加過很多次的禪修,以為自己已經懂了,你只是來參考、來比較看看,這樣的話,你還會繼續停留在你原來的世界裡面。
如果你真的能夠自我挑戰,讓自己從零開始,讓自己從不知道開始,讓自己從不會開始,能夠這樣的話,你的心就已經準備好接受「無上甚深微妙法」,你能夠把瓶子清洗乾淨,就有因緣接受到純淨的甘露水。空海所講的不是教條,不是宗教信仰,所講的是超越宗派、超越宗教的範圍,所講的是來自於靈山純淨沒有污染的聲音,也希望大家能夠用純淨的心靈品質來聽、來看、來修,不要帶有成見,不要帶有預設立場,更不要有比劍、挑戰的那一種心態。「滿招損,謙受益」,你真的能夠把自己騰空、清淨,先讓自己的瓶子保持清淨、乾淨,那無上甚深微妙法、甘露水就會傾倒進入你的心靈裡面,讓你品嘗、讓你體會。

四、觀念知見要正確
修行路上有很多很多的岔路,每個人都在追求解脫,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自在、安心、安祥,問題是你所使用的方法是正確還是錯誤,你對於邁向究竟解脫,你的認知是否正確。所以,同樣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追求安心、追求解脫,但時間卻有快慢之分,慢的話,要幾百萬年、幾千萬年,甚至三大阿僧祇劫,換算出來至少一百億年。這不是在說天方夜譚,如果觀念知見不正確,確實是要修個好幾百萬、好幾千萬年。如果你的觀念知見正確,就能夠選擇正確的方法,觀念知見正確、方法正確,你要邁向解脫的彼岸,佛陀就跟我們開示,那是不待時節因緣,隨時都有可能。
所以,為什麼佛陀2500年前在帶領大家修行之時,大家要修行證果,都是那麼快、那麼容易,因為佛陀就是直接講宇宙的真理、生命的實相,佛陀講經說法不是依據著某一部經、某部論在講,佛陀講經說法都是講宇宙的運轉法則、宇宙的真理、宇宙的實相、生命的實相。他們都是現觀身心內外、宇宙的實相,然後了悟出原來宇宙它非常深奧的運轉法則。如果我們不了解,那就處在「無明」的情況,你的所作所為就會背道而馳。
如果你了解了宇宙的運轉法則之後,你把「無明」轉為「明」,這時候很自然的,你的所作所為,就會合乎宇宙的運轉法則,合乎宇宙的特徵特性。小的範圍而言,你會開發出你的清淨本心,沒有污染的清淨本性,也就是佛教所稱為的「佛性」、「佛性」。當你能夠開發出你的清淨本心本性,所流露出的一定是大慈大悲、大愛,所作所為一定跟宇宙的運轉法則一致的。
所以,修行~~就是你是在苦海,還是來到解脫,就在於如果你不清楚「三法印」,不清楚宇宙的運轉法則,那你就會背道而馳,而且是一直在練功夫的世界裡面練功夫,很多錯誤的觀念知見,連自己也覺察不到,結果越修越行,或是越修、脾氣越古怪,或是越修越孤僻,越是看不起別人,因為他自認他是個清淨者、聖者,像這樣就是因為觀念知見不正確。真正的修行,是回來修正我們自己的身行、口行、意行。
修行就是修正我們自己的身行、口行、意行,絕對不是越修越行。當你認為你越修越厲害、越修越行,你是走在「世間法」上面,你在「世間法」裡面修,在「世間法」裡面練功夫,你不知道,你認為你練就十八般武藝,練就一身高強的功夫,但是不要忘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當你認為你越厲害之時,敵人就越多;當你認為你越厲害之時,你的苦海也就越大。這個含意很深很深。

五、出世間法的修行觀念
一位真正了悟真理實相的人,就像佛陀所講出的解脫之路,那一種觀念知見,那是一種「出世間法」,那一種觀念知見跟一般眾生習以為常的觀念知見是180度相反。我再強調一遍,真正智慧者所講出的出離苦海、解脫的次第方法步驟那一種修行方法,跟一般世間人所認定、所認知的是180度相反。所以,要真正聽聞到「出世間法」,讓你這一生、這一世就能夠出離苦海的「出世間法」,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不是形容,而是真實,因為你要接觸、要聽聞真正的「出世間法」,不容易!
如果你的決心、魄力不夠,你的身心不夠柔軟,就算你遇到真正的「出世間法」,因為它不是要讓你越來越厲害,它反而是讓你的功夫全部要自廢,瓦解你的那些我是、我能、我慢。如果你的魄力、決心不夠之時,你會害怕、你會脫逃,你會用習以為常的認定、認知,來找你所要的方法,但眾生看不到。很多修行人,他一樣是在構築夢幻世界。如果你的觀念知見不正確,用世俗的觀念去修,就算你成為修行人,跟世俗人所作所為,同樣的你到後來會發現,還是一場夢一場空。
真正的解脫道,真正的「出世間法」,它的方向、它的方法、它的觀念知見,跟一般人習以為常的認知是180度相反。一般眾生如果你的決心、魄力不夠,你是隨著你的習氣、習性、認知而做下去,所以會繼續在苦海裡面浮浮沉沉。邁向修行、出離苦海,你真的想要出離苦海,邁向「出世間法」,邁向真正的解脫道,那是唯有回來反觀我們自己,淨化我們自己,改變我們的觀念知見、習氣習性。
所以,「出世間法」的修行,不是越修越行。「出世間法」的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身行、口行、意行,也就是修正我們偏差、不正確的那些觀念知見、行為,具體的展現出來就是,你會不斷的在改變~~改變自己。你會發現自己不斷的在脫胎換骨,生命一直在成長、成長;你會發現昨天之前,原來自己是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原來自己是活在「世間法」~~有為、有所求的世界。
「出世間法」的修行,我套一句老子的名言跟大家分享,就是「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太棒、太厲害了,短短的幾句話告訴我們,世間法的修行,世間法的觀念知見,是覺得越來越多,越來越抓取越多,得到越多,世間法的修行觀念,你會越來越厲害。但是到後來你會發現,你是在苦海裡面浮沉。「出世間法」為道,講的就是真正的修道,真正的修行,真正的邁向「出世間法」,真正的返回到返璞歸真、生命的源頭,也就是要邁向我們的究竟歸依處。
「為道日損」,你是要不斷的放下、放下,不斷的把那些我慢、固執的習氣習性,把那些深厚的觀念知見軟化、淨化。「為道日損」也就是佛陀所講的,要不斷的放下、放下、放下。過去習以為常的認知要放下,過去習以為常的觀念知見要放下,過去習以為常的審判、認定、判斷要放下,給自己有無限的空間。如果你不放下過去所擁有的那些,你的生命就不會成長。你沒有自我挑戰、沒有自我突破,你的生命就不會成長,它會停留在以前過去的水平世界裡面。
所以,真正「出世間法」的修行,就是不斷的放下。把那些你根深蒂固所抓取的觀念知見,也要把它放下。還有,你也要把你所不可能放下的,也要放下。這一句話很深、很深,因為一般人你說「放下、放下,我已經放下什麼、放下什麼…,我放下了,我已經放下很多了…」但是一般人還是只能放下你所能放得下的,你深層裡面放不下的,你還是放不下。
修行邁向解脫的十個結縛,總共十個結縛,證到三果的人還有「五上分結」沒有斷除。「五上分結」就是一般人很不容易放得下的生命核心,那個「自我」、「我慢」還存在,「無明」還存在。證到三果的人,還有我慢、還有無明,那是很微細的,因為那是觸及到、深入到「自我」它所能夠存在的、所要抓取的那個生命核心技倆。如果你這方面沒有反觀深入到這深層裡面去看到那個自我的問題,就算你再怎麼放下,都只是放下你所能放下的。如果你這個自我沒有突破,「我慢」跟「無明」~~屬於「五上分結」這部分,你是沒辦法淨化、沒辦法看到、沒辦法斷掉。只要你沒辦法斷掉,你還是不知依歸何處。真正的究竟歸依處在哪裡,你還是不知道。
以上所講的,都是非常重要的。邁向解脫不是去跟別人比較,不是去跟人家較量,更不是去跟人家見諍,那些都是在修我慢,那些都是在世間法裡面修。真正走在解脫道上,真正走在「出世間法」上,唯有回來反觀自己、淨化自己,看能不能早日把我們自己內心的種種結縛一一的照見到,然後一一的淨化掉。你要邁向修行,邁向解脫之路,唯一最需要挑戰的是自己,不是別人、不是外境,不是所謂的天魔…,不是那些!

六、自我挑戰、自我突破
邁向修行,邁向解脫之路,唯一要挑戰的就是我們自己。你習以為常的觀念知見、判斷,那些很容易讓你形成「聰明反被聰明誤」。就是那些觀念知見,讓你習以為常的在原來所認知的範圍裡面運作,就是在這個世間~~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運作。如果你沒有自我挑戰、自我突破,沒有辦法超越這個層次上來,這個層次以內把它稱為、權說是這個世界人類的思想的範疇或範圍。
人類習以為常的思想範疇,就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運作。只要你還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你的衝突、你的苦海,就會繼續存在,就沒辦法體會什麼是真正的涅槃。只要你二元對立的觀念還存在,就無法找到生命真正的和諧、真正的解脫。所以,真正的「出世間法」,就是把我們的觀念知見要出離,出離這個世間層次的範圍之內,你要超越出來,超出這個世間的範圍範疇,這個叫做「出世間」。出離苦海、出離六道,就是出離這個習以為常的範疇、範圍。
所以,錯誤的觀念知見就以為說:「我們要出三界、要出離六道、要出世間,結果就變成消極悲觀…」絕對不是這樣的。真正的解脫道,真正的「出世間法」,就是協助大家心靈不斷的成長、成長上來,比如說,原來人類的思維層次,是在整個宇宙心靈品質的40%以內,20%~40%的這個心靈品質層次,這個品質層次裡面是二元對立,身見、我見、我慢、衝突,因此會有很多的痛苦、會有很多的苦海。
「出世間法」的修行,就是協助你超越上來,邁向高等的心靈世界。大家所了解、所崇拜的那些佛、菩薩、解脫者、智慧者,他們就是心靈淨化、成長上來,來到比較高等的心靈世界。因此,修行就是幫助我們心靈淨化,心靈品質的提升,邁向高等心靈品質的世界,讓我們成為具有高等心靈品質的眾生,你可以把他稱為幾地幾地菩薩,或是幾果幾果的聖者。如果他完全的淨化,貪瞋癡、我慢完全的止息,來到「大圓鏡智」,你要把他稱為解脫者、稱為佛陀、稱為聖者…,那都無所謂。
因此,修行絕對不是否定生命,絕對不是往消極悲觀。如果你的修行觀念是消極的、悲觀的、等待死亡…,表示你的觀念知見還有待校正。修行就是把我們錯誤的觀念知見放下、超越、淨化,讓我們的心靈品質不斷的提升、提升上來。當你的心靈品質不斷的提升上來,自然就會開啟我們生命的潛能,智慧就會不斷的開啟,而且你會發現心靈裡面是越來越豐富,於是會覺得自己越來越富有。這時候你就是在不斷開啟本自具足的寶藏,這種寶不是世間的金銀財寶。

七、開啟本自具足的寶藏
世間再多的金銀財寶,沒辦法讓你真正的安心自在;世間再多的金銀財寶,當你兩眼一閉、呼吸停斷,一毛錢也帶不走,一塊磚、一塊土,你也帶不走。當你在死亡的時候,你帶不走的,這些東西叫做「身外之物」,是屬於「世間法」,是屬於「方便工具」、「方便法」。解脫道要送給你的是真正的寶,真正的寶財、財物。真正的法寶,真正的寶藏,當你緣盡要離開這個世間之時,您一定可以帶走。
當你緣盡離開世間,能夠帶得走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你的。如果你沒有開啟智慧,你就繼續處在「無明」的世界裡面,處在苦海的世界裡面。如果你能夠開啟智慧眼,你就能夠開發你生命無盡的寶藏,因為這時候你會感受到、發現自己真的很富有,你沒有欠缺什麼,這時候你才會來到真正的知足。你說要知足常樂,到很多地方都會看到「知足常樂」四個字,問題是你要來到「真正的知足」,那不是說人家告訴我們,我們就應該這樣,就能夠做得到,不是這樣啊!
你要真正能夠知足,一定是要你真的發現你真的很富有,這個不是自我暗示、不是催眠,也不是說我賺了很多金銀財寶,不是啊!而是當你心靈淨化之後,當你智慧眼開啟、法眼開啟,你會發現到你真的是很富有的人,這時候的知足,才會是真正的知足。當你知足快樂,這時候你內心就絕對不會起貪、貪心,那些結縛才會真正的脫落、斷除。當你不會起貪,當你覺得很富有、很知足,你不但不會起貪,而且由於你覺得自己很富有,你還會到處跟眾生送法寶,廣結善緣,因為你發現自己確實有很多的寶。
所以,你到處都可以跟眾生送禮物,而且所作所為,自然的是無條件、無所求,這就是佛教所講「三輪體空」的佈施,不管是世間的財佈施或是法佈施,那都是「三輪體空」的佈施,無條件、無所求,沒有主宰欲、沒有催眠、沒有意思食。因此,佛教所講的那些高等的境界,那都是真實的存在。問題是,怎麼樣來到真正「三輪體空」的佈施呢?怎麼樣來到真正的知足常樂呢?怎麼樣來到《心經》所講的「無所住」又能夠「生其心」呢?

八、做到真正的知足
如果沒有透過方法次第,逐漸的去落實、實踐,縱使誦千百萬遍的《金剛經》,還是沒辦法真正的了解,還是做不到。說要「三輪體空」的去佈施,但是一遇到歷緣對境之時,馬上又被境界所吸引了。所以,真正要做到那些境界,是要透過真正腳踏實地的聞、思、修、證,聽聞到真正的「出世間法」,了解什麼是「世間法」,清楚了解什麼是「出世間法」,它的分水嶺在哪裡。
當你的觀念知見正確了之後,你的修證就會正確。注意喔!你的觀念知見在引導你的行為的方向。如果你的觀念知見不正確,你的行為、你的修證,就不可能正確,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如果你的觀念知見正確,你的修證就會正確,不斷的邁向、邁向究竟解脫。佛教所講的「八正道」,以什麼為首?以「正見」為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強調要來參加解脫道的禪修,要有「阿含解脫道」的聞思基礎,要有「四念處」的聞思基礎,否則會不容易分辨出自己現在是走在「出世間法」上面,還是在「世間法」裡面修,不容易對照得出來。當你有所走偏差,也不容易對照得出來。所以,我們不是只告訴大家修行方法、法門。
如果只是要傳授某個修行方法,那很簡單,我也很輕鬆,只是要告訴大家一些修行方法,然後大家按照著這些方法去修、去練,那這樣很簡單、很輕鬆。但解脫道的重點,不是只是在傳授你一些修行的方法,我認為方法越簡單、越單純越好,這些是幫助你身心寧靜、沉澱下來,這些都還只是方便前緣。「身念住」的開發很重要,「受念住」的開發很重要,「心念住」的開發都很重要,但最珍貴的是「法念住」的開發。
解脫道是要協助大家早日見法,早日「明心見性」,早日開啟智慧。法門、方法容易學,智慧非常不容易學到。畫畫、雕刻、美術、設計,那些技巧容易學到,但是神韻生命力不容易學到。要傳授一些修行的方法、某個法門、某個方法,這個很容易!但是能不能幫助你真正的開啟智慧,能不能協助你、讓你的生命真正的活過來,生命脫胎換骨,這是不容易!修行要證果、要解脫,說證初果、二果、三果,那個都不是在方法你應用得多熟練,把四念處應用得多熟練,然後從那裡來界定你有沒有證果…,不是這樣!

九、放下包袱、放下成見
如果你的觀念知見錯誤,就算你很認真用「四念處」在修,還是在「世間法」裡面修,「八正道」那一章節就有在講出來,連「八正道」、「四念處」都有「世間法」跟「出世間法」的區分。希望大家能夠把過去的觀念知見放下,如果你認為你已經會了,如果你認為你已經知道真理實相,我就沒辦法告訴你真正的真理。所以,讓自己成為無限的可能,自我挑戰、自我突破,把過去的統統歸零、放下,讓自己用一顆清淨、無污染的心,回復到像一個小孩子的赤子之心。
小孩子學習東西很快,因為他沒有包袱、沒有成見,因此小孩的學習能力很快、吸收能力很快,而且小孩子的快樂也特別多,因為他們沒有包袱、沒有成見。今天第一節跟大家勉勵的就是把那些包袱放下,讓自己成為無限的可能。如果你們讓自己先有這樣的準備,在這短短的九天之中,你就會有無限的可能,讓你的生命大大的突破。

十、開發明覺‧安住在每個當下
從現在開始,請大家安住在每個當下,動作慢下來、慢下來,輕柔明覺~覺察你每個當下的動作,「四念處」的修行,那是全面的開發,明天開始我們會講述具體的方法,協助大家逐漸的深入。從現在開始大家禁語,一方面禁語,一方面讓自己的身心逐漸柔軟下來、穩定下來,記得!動作要輕、柔、明、覺,每個腳步都要清楚的覺察到,你的舉手投足要清楚覺察到,從現在你就開始進入24小時的修行方法。
「四念處」的開發,嚴格來講,沒有禪堂內、禪堂外之分,「四念處」的開發,那是全面性的在修行。行、住、坐、臥,語、默、動、靜,屈、伸、俯、仰,都在修行,明天會跟大家做比較詳細的解析,現在大家只要掌握一個原則~~輕柔明覺,活在每個當下,注意你的每一個腳步,注意你的每一個動作。第一天先開發我們的「身念住」,把明覺的程度要逐漸的開發出來。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圓覺」就是體會到生命它就是個「圓」,我們的個體就是個「圓」。一個原子、分子也是個「圓」,所有的粒子都是一個「圓」。從最小到最大都是個「圓」,一個「圓」,你說哪一點是起點?哪一點是起點?在「圓」裡面哪一點才是起點?每一點都是起點。所以,為什麼說「起點就是終點」,「彼岸就在此岸」。不瞭解的人,才會把「彼岸」截然劃分開來,在來生來世,在他方世界…,那是因為不瞭解。如果真正瞭解真理實相,彼岸就在這裡,終點就是起點,起點就是終點。

…所以,在這個「圓」裡面,它沒有上下、高低之分,宇宙沒有方位,宇宙是全方位的。 再來,你說這個圓裡面,哪一點才是最重要?哪一點不重要?…。人類習慣的思維就是二元對立的分別,要比高、比大、比小…。學北傳的人就認為:「我們是大乘 的人,南傳的人是小乘的…」那些完全都是虛妄分別。有些男人就認為:「我們男人是優秀的,女人是少修幾百世的,女人是比較次等的…」那些完全都是虛妄分 別。因為在宇宙的實相中,一切眾生、一切境界都完全平等。

生命是個圓

所以,你說這個圓球,包括你的生命也是個圓,你所處的單位也是個圓,我們整個生態也都是個圓,我們地球也是個圓,地球上的所有種族也都是個圓…。從小圓~擴大到無限的大圓。真正智慧最高、最究竟的人,就是體會到所謂的「大圓鏡智」。佛教有提到說:修行到最後、證量最高的人,會開發出「平等智」跟「大圓鏡智」,他真正看到實相,體會到「圓」的深義。這個圓裡面,每一點都是完全平等、完全重要、完全神聖

如果這個圓球,你隨便把一個洞挖掉,它就不再是個圓。所以,為什麼一般眾生常常活在苦海、活在憂悲惱苦、活在人我是非對立的世界裡面?因為他的生命有很多的「要」跟很多的「不要」。在這個圓裡面,他不接受圓\\完整卻不完美的一體世界~只要他自己想要所喜歡的世界,就是要把他所「不要」的那一半去除掉(不接受無常因緣)。結果你看!在這個圓球裡面,把另一半的去除掉(想盡辦法抗拒排斥無常~真的很累很笨哪),你的人生就不會圓滿,你的世界就是這樣波波折折、虛虛落落,很多你不能接納、不能接受的人事物,都是你一直想把你生命中的圓,割捨掉、去除掉,這就是眾生痛苦的原因

這是很重要的生命核心、修行核心。眾生的痛苦,就在於你一直不接受整個的大圓,一直在虛妄分別,然後一直在做那些切割、界定、界線,當你把它割捨、切除掉,這個圓就不再是個圓。所以,你的人生就不會大圓滿,一直活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你的人生就會處處碰壁,在苦海裡面浮沉…。

唯有等到有一天,當你瞭解生命的實相,把那些 你以前一直在排斥的,一直把它界定為醜陋的、很不好的,願意接納回來的時候,慢慢你的人生就從一個消氣的氣球,一個很破舊的氣球,慢慢的、慢慢的…,當你 逐漸收回來之後,這裡面的氣就會越來越充滿,然後當你那些破洞慢慢的補起來,到後來你的人生就是一個大圓滿。像這樣的人,因為他開啟的是「大圓鏡智」,沒有自卑、沒有我慢,他的生命會是很快樂的、很自在、很圓滿

 ^歸零^ 摘錄自 空海師父的開示

提供分享!!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在佛教裡,出離有很多種含義和解釋,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把佛教的出離理解為遠離人世,就像悉達多太子曾經做過的那樣,不過這種解釋容易把尚未準備好的人嚇跑,佛陀並不打算剃光每個追隨者的腦袋。
 
對於生活在城市裏,喝桶裝水,每天坐地鐵上下班的人來說,悉達多的出離在多數時候只能是一種遙遠的夢想。他們可能並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如果你想修行佛法的話,你可能只能在這樣的環境裏修,在地鐵裏,在公司裏,在下班的路上,在晚飯之後。
但你同樣可以出離,要知道,出離心並不只有一種表現形式。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出離心,可以以這種方法檢驗:在過去對你很重要的一件事,現在是否對你一點都不重要,過去可以輕易激怒你的事,現在你是否毫不在乎。如果是的話,那麼你就從這裏出離了。
你需要出離的東西很多,並不只是不抽煙不喝酒或不打牌,那只是開始。
 
所謂出離,就是不再執著過去執著的事物。當你不再執著一件事物或一種習慣,它就失去了指揮擺布你的能力。 你也就獲得了自由。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你必須出離所有的事物,才能獲得徹底的自由,我這裏所說的所有的事物當然不止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包括很多細微的東西。
 
例如,如果你看到一個觀點,這個觀點令你不舒服,那麼說明你執著於一個相反的觀點。
這個觀點奴役著你,所以你會不舒服。這樣的事情也應該出離。
不管這個相反的觀點正確與否,或是誰所說,如果他可以讓你不舒服,那你已經被攻陷,你都應該從那裏出離。
 
應該指出的是,佛教所有的觀點都是為了破除另一些觀點而出現,但它不應該成為你的新主人。你也許經常會變得很生氣,那是因為你的生活裏總是出現與你所預期的相反的東西。
 
例如,你請的臨時工可能讓你非常不舒服,僅僅是因為她擦桌子的方式與你不同,你很不喜歡她那種看上去非常笨拙的擦法。
甚至有時候你在街上看見一些打扮誇張把頭髮染成綠色的人也會生氣。
那是因為你執著於古老的審美觀。
 
要擺脫這種不爽的心態,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你改變心態,不再執著於每個人必須按照你的方式去做事的想法。
還有一個就是換一個擦桌子的方式和你所期待的一樣的臨時工。
 
很顯然,前者是一勞永逸的方法(佛教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後者只能暫時解決問題,你可能必須不斷地更換臨時工(這也是很多人不斷更換老公的原因)。
你可能花了很多時間找到一個照你說的方式去擦桌子的臨時工,但你很快會發現,她上廁所的時候居然忘了沖馬桶。
 
因此,試圖以改變外在的世界來追求完美是徒勞無功的。
永遠會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把毫無準備的你激怒。
你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痛苦,要擺脫痛苦,你必須從所有的執著裏出離。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應該看一下自己的心,為什麼會生氣。
是否因為出現了與你期待正相反的東西。你的期待,就是你所執著的東西。
 
佛陀不會被任何事情激怒,因為他出離了所有的執著。你可能因為任何事情生氣,你可能因為公共汽車開的太慢而生氣,可能因為找不到所需要的東西而生氣(她把東西放哪了?她總是亂放東西),甚至可能因為你想讓他生氣的人不生氣而生氣。這說明你非常脆弱。你很容易被激怒。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之後,你可能還是未能了悟空性,也不知道金剛經在說什麼。
但你還是和過去有所不同,過去你是個追求完美的人,而現在你已經可以容許很多不完美的事在自己的生活中出現。例如,你可以吃一道比較鹹的菜而不會抱怨。
 
所謂完美主義者,也就是說,你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要達到你所希望的樣子,你希望住在牆壁是天藍色的屋子裏(如果不是,你就會睡不著覺),你不喝桶裝水之外的任何水,你希望用自己喜歡的杯子喝茶,希望茶的味道不要太濃也不要太淡。
 
做一個完美主義者的壞處就是,你會經常痛苦,因為這個世界上多數事情都不會輕易俯首聽命,它們不會事事順著你。
要讓他們達到你所希望的樣子,你必須花很多時間。
很多人試圖創造完美的世界,不過他們最終都被證明失敗了。
事實上,只要把你的心稍作調整,一切都會很完美。
 
你之所以看到的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是因為你有各種執著和不切實際的期待,如果你可以從這裡出離,你會變得非常強大,你不再堅持必須住在有藍色牆壁的屋子裡,不再堅持必須喝桶裝水,不再堅持必須用自己喜歡的杯子喝水,不再堅持茶的味道必須不濃不淡。
 
如果你出離了所有的執著,那麼你就會變得非常自由
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你或傷害你。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