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己」好不好?
■ 090412 談自我(下)會議記錄

●理想的自我概念(ideal self-concept):是自己希望成為的型態
●現實的自我概念(actual self-concept):是目前自認為的型態

當兩者較接近時,個人擁有較好的自我概念;當兩者差距太大時,個人對自己有較多的不滿,並擁有較差的自我概念。

華東藏:「我們運用各種方式學習進步,對不圓滿的事去排抑它,差異太大時人會不滿、貶抑自我。需求一個更高的自我會產生兩個現象,對自我所做之事,如做錯或欲望…會用寬容的態度去看待,第二個會過度欣羨他人,而忽略自我的展現,理想與現實是存在每一個人的心底,這種方式是不正確的,因我們想改變原有的自我,那是不對的。為什麼那是不對的?」

觀一:「為什麼改變自我是阻礙修行?」

華東藏:「改變是否是一件好的事情?改變意味你覺得「原來的你」不好,那你會對自我產生不好的評價,不好的評價從我執產生出來,你去改變自我也是一個我執的增生,你是把我從這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這是一個遊戲,你是受控制的,因為你一直覺得不好,所以想改變,但是它是不需要改變的。」

觀菩提:「我為什麼要去改變?是因我們長久以來的習慣不好,所以要改變;改變後那好的習慣自然會產生出來。」

空城計:「答案很有趣,可否再講一次。」

觀菩提:「有時候修習佛法是一種矛盾,就是一個空,但又為什麼要修?」

空城計:「去年在日本時,華東藏把我築了多年的牆打破,我陷入空的境去,以為把城丟了就對了,現在想起來則不然。以佛法來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真的很難,因為華東藏說我一直執有為實,那我就換空好了,以為改變後現在境界就會很好,但也不然。所以您剛說的方法是否也只是換了一個城堡。」(城堡指的是另一個自己以為會更好的自我)

華東藏:「是的,你之前從『執有』為實,現在改變為『執空』為實,這只是換湯不換藥,如同你執著蓋一座最堅固的城堡,只是現在蓋的是空的城堡,你還是在城堡裡。」

AMY:「過程中也『必須』這樣去運用嗎?」

華東藏:「不一定必須,必須二字要拿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如果我們都做好事,就會成佛,那就少了中間的自淨其意的部分,心中不執善惡的念,就不造業。」

華東藏:「惠明向六祖惠能大師請法,請教如何解脫。六祖惠能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的(你的)本來面目?』。如同對與錯是落入一個思維,不思善不思惡就是把念頭打死,那還有什麼可想,這時就是非空非有。那要如何做練習?練習的方法很簡單,練習觀察,觀看為什麼會想要改變?改變後的真正目又是什麼?以更高的視野去觀察你的心,在這個範圍你會發現,心陷入不安的狀態又想改變為安定的狀態,但改變本身就是一種「不安定」。心在這中間不斷的造作,這都是心所發明的遊戲、虛妄的過程。

第一個造作-評價現在的自己好或不好。
第二個造作-改變現在的自己成為一個理想中的自己。
第三個造作-改變後又擔心是否沒有活出原有的自己。

因為心一直想要安定,卻又一直用不能安定的方法去讓自己安定。所以念念遷流、無時或止,就形成了苦、樂的感受。

所以上次所說的【前腳走後腳放】的比喻很好,每起一念不放於心,不去住著,就沒有所謂的好壞,而從每一念去透徹,不然人就時時刻刻去思維比較,對人也有很多的分別、愛惡、喜捨,人會有很多的痛苦就是因此而產生的,在天台宗裡面所講一心三觀的空觀,對心裡的念頭,念念不要住著、不要分別、愛惡、取捨。」

AMY:「那要如何做到?」

華東藏:「就是要練習,起一個分別念,就起一個心,那就是分別念,一個釘一個,而後心就不動了,開始發現是無意(念)的事情,心就靜了,就是練習抓念頭,抓本身是一個無意(念)的事,最後就會停止。」

AMY:「就是去看到他。」

華東藏:「看到他而不起評價。是否有注意到現在外境無聲,但心裡頭有一個聲音啐啐念,那就是意根,就是要去抓他,而不要改變他,這時的改變就是意根。」

華東藏:「念念都是意在作祟,心是無法靜的。」

AMY:「觀而不落入分別。」

華東藏:「就這麼簡單。練習久後心就會定。別用念頭打念頭,別用意根打意根,那就會有抓不完的念頭。」

AMY:「是一種頭上安頭。」

華東藏:「念頭讓他念念虛妄,念是不住著的,不隨念頭起分別、愛惡、取捨。分別、愛惡、起捨就會造業。它的識根就會轉到投胎轉世的根本。」

華東藏:「要清除你的意識,不是丟掉,而是你發現它根本不存在。」

小鸚:「剛開始是不要分別嗎?分別有時是自主的,是先不理會嗎?自然就習慣了。」

華東藏:「是的,剛開始練習不要評價,不住著,心就會安定。不去理它,妄念就會減輕,這是一個修學的方便,自我也是從意識所生成的,所以要抓第六意識,它是我們修行憑藉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念佛也是一個好方法。」
華東藏:「慢慢的觀察你會發現意識在流轉,你就不會評價他,不評價就不會改變。」

覺勇:「如我寫金剛經,不受外界所影響不起念。」

華東藏:「這也是一種專注。念頭會造就我們的自我,自我會隨緣造業,所以地藏菩薩說【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意思就是在這邊。」

AMY:「今天收穫滿多的,自我基模的部分,還有剛剛這個概念,觀而不落入分別。」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何教育小孩,養成健全的自我?
■ 090412 談自我(下)會議記錄

◎自我概念的發展:小孩子從別人對待他們的方式逐漸學會如何看待自己。
  自我概念的發展在時兒童中期(十歲左右)前完成。

在國中以前,對小孩的自我發展影響最大的就是父母的角色。

●能培育出高自尊小孩的父母特質(Stanley Coopersmith):
 a)  情緒穩定、自尊較高
 b)  與孩子的關係親密、對小孩溫暖有感情(對小孩表達愛與接納)
 c)  鼓勵小孩獨立、有相當自由的空間
 d) 提供清楚的行為準則、對待小孩的方式與小孩的自我評價一致

●培育出低自尊小孩的父母特質:
 a) 低自尊, 對組織家庭缺乏信心
 b)  常以嚴厲、不尊重的方式對待小孩
 c)  其典型的處罰方法是:愛的剝奪 (withdrawal of love) 
 例如"因為你做這件事所以我不喜歡你",而不是說"我喜歡你但是不喜歡你做的這件事"。
 d)  未提供行為準則,以嚴厲或隨意的管教方式企圖來控制小孩

華東藏:「小孩子從別人對待他的方式,學習如何看待自己。自我概念的發展是在孩童期10歲右左完成,所以父母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華東藏:「培養高自尊,把自我的基質做的很好的父母有四種特性,相對地培養低自尊的父母特質也有四種。人是有情緒有想法,還有掌控欲,有時因小孩比較弱勢,父母親會用自我的主觀基模去對應他,希望他的人生也是如父母親希望的方式來走。低自尊小孩的父母親特質是常常使用愛的剝奪,很多父母喜歡講這樣的言語:『如果你這樣做我就不要你了』,因為孩童還小,需要父母的照料,所以這樣的話會使他非常的緊張,自我會非常的扁抑,當小孩長大自我強壯後,就會形成用欺騙(心中想的跟做的不一樣),或用暴力去反叛。所以愛的撥奪是無法提供小孩一個完整的自尊。」

華東藏:「培養高自尊,第四點提供清楚的行為準則,落實身教的部分,對待小孩的方式跟小孩我自我評價一致。」

覺勇:「那要如何改變他?」

華東藏:「有如何改變他的心念就不對了。」

覺勇:「那要如何跟他「溝通」?」

華東藏:「這樣就對了,改變意指你是錯的,是要去教育他,你以一個上位者的姿態出現在他的面前,那他的自我會被扁抑而反彈,但溝通則可以真正了解他的觀念及意思為何。」

華東藏:「小孩的自我基模跟大人可能是不一樣的,而且可變性更高,要尊重他的獨立性。善觀察每一個人的自我,每一個人都是在運用自我的方式去面對我所受到的傷害。」

華東藏:「信念的問題?自我形成最重要是在10歲之前,若無得到足夠信心,自我架構會崩解,父母是小孩10前最重要人物,如何看待小孩會影響小孩自信的形成,所以無論小孩表現得好不好,父母都要肯定小孩,這樣的小孩自我信心較完整。」

AMY:「國中高中叛逆期是不是也是這樣時期的時間點有關係?」

華東藏:「叛逆期是開始對原來價值產生反駁,過去的行為模式與價值觀是架構在父母的支持下,現在要獨立出來了,透過凡事都與父母意見相反的行為,來判斷現在的自我到底是對或錯,主要是要肯定自己的自我,並在確定自我後成為未來所採取的行為模式(自我基模)。」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愛與恨
■ 090412 談自我(下)會議記錄

華東藏:「人心都渴望「愛」。我們都希望菩薩照顧我們,永遠不捨我們。但等修行到一定程度後,你會發生所謂的「愛執」是一種情感的執著;如果執著情感,不可能證到平等心。」

常不輕:「是不是修到這種狀況時,感覺愛還是存在,只是不直接給愛,而是以冷漠來對應?」

華東藏:「愛與冷漠是一體兩面(皆由「愛執」所現)。」

常不輕:「因有愛而不吵架,而是用冷漠的態度來處理。」

華東藏:「這是兩個自我在爭鬥(表面冷漠,但內心還是愛執)。」

自然:「人說愛跟恨是對立的,因為有愛才會有恨,有恨是因為還有愛。把恨放下也就是把愛放下。」

華東藏:「我們常被過往所受到之傷害而留下很深之陰影,即使人、事、物已不存在了,但為什麼還心痛?那是因為「記憶」。」

華東藏:「佛陀曾問座下弟子:學佛的人跟不學佛的人差異在那?諸弟子有諸多回答,但最後佛陀的回答是:學佛的人只受一支箭之苦,沒學佛的人則受千萬支箭之苦。」

空城計:「念頭就是千萬支箭,本來的傷害如同被一支箭射傷;但後來自己持續不斷的回憶受傷之種種苦,便如同以千萬支箭來重覆刺傷自己。(而學佛的人懂得在第一念就放下,便只受那一箭之苦!)」

華東藏:「之前我當精神科醫師時有一個案例,一個火災的病患,到了晚上不能休息,護士請我開安眠藥以讓他睡覺,我去了解病患之前,沒人想到病人睡不著是因為還自處於火災時的驚恐回憶中。所以我去到病患前時,告訴他你遠離了火災的現場,現在在醫院,有專業的醫療團隊在這邊,你可以安心的休息,沒有一下他就睡覺了,我在未施實體藥物情況下達到比藥劑更好的效果。」

華東藏:「我們要從自己的心去了解自己,會發現很多的枷鎖是自我造作出來的,不要心上安心,頭上安頭,永遠無法克服恐懼和不安。」

常不輕:「我也有一些陽光基金會的朋友有這樣的問題是否可以請他們去找您?」

華東藏:「可以。其實你們也是可以的用你的心去讓對方感受到。」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克服自卑
■ 090412 談自我(下)會議記錄

"自卑情結"是強烈且持續地對自己的能力感覺到懷疑。

◎自卑情結的七大症狀(Don Hamachek):
1)    對批評較敏感
2)    對讚美拒絕
3)    極端批評的態度
4)    傾向於指責
5)    受害人意識
6)    厭惡競爭
7)    傾向隱居、害羞和膽怯

華東藏:「看到第二頁自卑情節,有七點,可否有人分享?」

覺勇:「我不喜歡競爭。」

華東藏:「是害怕競爭輸嗎?」

覺勇:「是。會覺得很累。」

小鸚:「我也不喜歡競爭,不是怕輸,像在學校老師的教法,可能有些人比較會教,有些人尚可,大家會看不起那不會教的,我就會覺得為什麼要看不起他,比較高低、大小是沒有幫助的,應當是去幫助比較不會教的人,正向去運轉。」

華東藏:「你是傾向理想國,如果有人挑明要做評鑑。」

小鸚:「本質我對自我還滿自知自我在那一個條件上,所以不在乎。」

華東藏:「若評鑑很差。」

小鸚:「重要的是我了解自身的優缺點在那。」

空城計:「我想加問一個問題,若是評鑑最後一位可能沒了工作,那你如何面對?」
小鸚:「基本上,我一直有這準備,因他干擾我的修行工作,加上我的物欲很低,所以對我而言是可以接受的。」

華東藏:「所以你不會涉入競爭遊戲,不做巴結的事很好。這樣的自我是比較穩定一些。『精神我』是富足的。」

華東藏:「現代很多學習宗教的人學習隱居,就是不太去面對紛雜的人、事、物。不願說場面話,他們有一些自卑情懷,那他也會厭惡競爭。

再來就是對批評較敏感的人,於精神層面上的我可以講出妙法妙語如珠,對於別人的指點評論就會敏感,這樣跟你批評我的工作能力有什麼兩樣,一個人若有正面的宗教信仰是可以接受得了批評的。」

第二對讚美拒絕,很多的修行人都是這樣,例如別人稱讚你真的是道行高,口頭上回答沒有,但內心又想我真的還不錯,我比這些人清靜,將來一定可以到佛國,內外表現截然不同,這樣的菩薩是充滿自卑和自大的。『精神我』架構的太完美,對『物質我』很忽略,對『社會我』是一點都不通達的,人情事故不了解,一直沈迷在自我架構的宗教世界是有問題的。」

常不輕:「對讚美拒絕,是否也是一種縮小自我,對別人的一種讚美,反而助長一個傲慢心,上一個課題提到自謙,那要如何做比較?什麼是自卑?什麼是自謙?」

華東藏:「謙虛是自然流露出來的美德。謙虛是主動的,當毀譽來時,謙虛心不動,自卑是被動的,當毀譽來時,自卑心會予以還擊。一個人自卑時,會因外界的毀譽而有所悲喜,
會覺得我已做這麼好,你還不滿意?但一個謙虛的人,你說的他好與壞,他都不會留駐於心,漸次能達八風不動、不起念頭。」

當外境說你好,你就自在,當這外境說你不好,你就想離開,這就是『社會我』影響很大的層次。若讓自我的架構中,『社會我』佔很多的比例則會產生很大的問題,這個問題是當社會變遷時,你就會大起大落,『物質我』會老,『社會我』會變遷,只有『精神我』會永存不滅恆久自在,發展『精神我』是很好的,但不要變成自大或自卑。」

空城計:「當自我是很完整健康的時候,不管是工作上或心靈上都可以運用的很好。」

華東藏:「那是當然,那時的你是隨時在說法的。」

空城計:「像我有一陣子覺得佛法進步了,就會想工作不如意就算了,這也是一種心裡沒有完整建全。」

華東藏:「那是從『社會我』遁逃到『精神我』。如果你再進一步把頭理了出家去,成了有名的法師,那『精神我』就會更壯碩。但是臨終時,會發現這些都還是帶不走的。『精神我』的架構中很多是遊戲,你會以為已經很好了,但它隨時都可能被打破,這就是說大家選擇一個法門來修是很好的,但不可為了一個法門,把自我扭曲,讓他變成一個逃避社會的工具,沒有辦法去正常運作。不是要你離開遁逃到一個精神世界,而是要做到不管處在那都可以悠遊自在。當自我盈滿時,無論是『社會我』、『精神我』都是悠遊自在的」。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跳脫煩惱的方法-沒有固定的自我中心
■ 090412 談自我(下)會議記錄

華東藏:「心智是多經驗的累積,你很多的時候都在繞圈圈,你有一定的模式跟軌道,所以你聽到話時是心智所反應出的,它就不是很新鮮發生在當下的事情,所以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會一直去挑戰,你將會發現自我不斷在左右我們,當我們擁有別人的自我,那別人的自我就會一直湧現出來,你將會發現它是有一定的模式。我們練習多觀察自己的自我,慢慢會了解別人的自我,那會變的很有趣。就是說你不是活在自己的自我,可以跳脫到別人的自我。」

AMY:是要透過言語嗎?

華東藏:「不需要。」

AMY:那是怎麼感覺?

華東藏:「把自我放下,就可以裝別人的自我,所以告訴大家放下自我的重要性,因為你只要空出來自我,你就什麼都能做,也可以體會每一個人真正的意思。
小鸚:「那要夠敏銳。」
華東藏:如果是從自我的出發,那就不夠敏銳,是要自然而然放下自我,放下自我一分,就會敏銳一分。」

AMY:「要定力非常好,才可達到那境界。」

華東藏:「所謂的專注,不是我要專注的專注,我要專注就有揀擇-要與不要,像是我要專注聽話,就代表我不專注其他,那你的專注是很局限的,你了解意思嗎?」

AMY:「那是所謂意識流在跑的方向嗎?」

華東藏:「所謂的專注是說要去看自我全方面的流向,你自己本身的意識也是一個自我流向,別人反應時候,他也有意識的流向,很多的時候我們會專注一件事情,而忘了周遭其他的人、事、物。」

AMY:「那怎麼知道他是真心的相應?」

華東藏:「就是不要去考慮是不是真心的這件事情。」

AMY:「不要考慮?」

華東藏:「對!這個中間是需要多的練習,現在只是讓大家有初步的概念,要達到這個境界要透過很多的練習,很多宗教法門也是在教大家訓練定力,那我們就一步一步去討論逐步學習,先討論學習自我根本的工具-自我。

首先,自我一定要完整,在學習過程中不能沒有自我,反而要很清晰的自我,讓自我完整和健康,你知道它(自我)所有的欲望、需求,知道它心中所向,知道他怕什麼?喜歡什麼?慢慢你就會掌控這流向。」

華東藏:「掌控自我有什麼好處?」

華東藏:「你可以清楚觀看自我在運作(活動)而不受它(自我)所影響。例如:我現在很生氣,是自我在生氣,但我心中有一個很安靜的觀點,知道說這個人在生氣,而我的心不受它(自我)所影響。」

小鸚:「這是分開本領嗎?」

華東藏:「對!暫時先分開。分離久了自然就會貼近那個覺性,他是不受日常生活或各種情緒所影響。所以可以生死自在,可以死了也沒關係,心還是定的,那你就無所懼。」

常不輕:「等於是跳脫自我一個新的層面。」

華東藏:「第一個步驟是先了解那無法跳脫的自我是什麼?第二個步驟是如何跳脫他的控制?一般會覺得恐懼就是我在恐懼了,生氣就是我在生氣,只是我的利益受損,很多的反應其實只是自我的反應,所以克里希那穆提曾說:【心智不代表一切】,心智只是我們可以運用的工具之一,如同語言一樣,我們可以運用語言和人講通,我們也可能用心智去影響別人,去作教育的事情,但心智不是本性。譬如菩薩在涅槃成為佛陀時,祂是沒有起心動念的,如果祂要渡化眾生會從人心智下手,從眼耳鼻舌身下手,可能會轉世成為人或六道眾生之一,但這只是渡眾生的方便法。」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