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快樂!

但是要怎樣才能快樂呢?



大家都知道,人只要吃得好、睡得飽、
常跑跑、沒煩惱,就會變成「健康寶寶」。
但是,這個「沒煩惱」要如何達到呢?
快樂,是身心健康的最大秘方,卻也只是少數成人能擁有的神奇藥丸。
我們來討論一下,如何才能取得這個「快樂藥方」。請大家回應回應吧!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


我並非引導者,


真正的引導者在諸位心中。

我們幫助大家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觀察「學法中的自己」:
是怎樣在覺知自己的過錯,
是怎樣在改變自己的習性,
是怎樣在重複一樣的輪迴,
是怎樣瞥見曙光照見無明,
是怎樣安住不動中道,進而明心見性。

我們提供大家的,只是一面鏡子,
是幫助大家看看自己看不到的那一面,
以便時時覺察、修正自己的人生腳步。

我並非引導者,
真正的引導者在諸位心中。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空海法師於馬來西亞9日禪開示-3
時間:2009.2.27.

各位法師、各位同修,大家好!(師父好,我們會更好,世界會更好!)我覺得南傳地區修原始佛法的人,也就是修南傳佛法的,通常都比較不敢把生命全然的發揮出來,會有稍微拘謹的現象,這是我所觀察到的。南傳的修法,有南傳修法的優點,但也有它問題所在的地方;北傳佛教也有北傳佛教的優點,也有它問題所在的地方。空海是用很客觀的立場,把兩方面的優點綜合出來,跟大家分享。
希望大家也不要只帶著南傳佛教修行法的觀念,來要求我們應該怎麼樣、應該怎麼樣;也不要單是用北傳佛教的立場,來要求我們應該怎麼樣、應該怎麼樣。因為我們所呈現出來的,都是有經過篩選之後,覺得對大家有益助的方法,我們才把它呈現出來。我們屏除掉很多不需要的一些方法,也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就能夠掌握到佛法的精髓、佛法的核心,能夠掌握到很實際、很實用的佛法。
一般眾生、一般學佛的人,常常會有的弊病、問題,就是帶著過去的觀念知見,來找你所要的。有的雖然說他沒有涉獵過很深的佛法,但是一般人習以為常的一個不容易發現到的弊病,就是一直在找尋你所要的答案,你在找尋一些人幫你背書,以便於你所要的答案能夠得到肯定。所以,一般眾生常常是內心存有你要的答案,或是你已經有你要的答案在裡面,你是在找別人幫你背書。
像這樣的話,都是我們的內心還沒有真正的掏空、淨化,還沒有真正的歸零,我們內心裡面還揹有許多的成見、包袱。如果你有預設的立場,認為:空海應該怎麼講才正確啊!應該怎麼說才對啊!應該怎麼做才正確啊!…。如果他所呈現出來的,不符合你所預設的立場、要求之時,就會下論斷:這樣不如法,這樣不對,這樣解釋不對,這樣不可以,這樣不好…。所以,你的內心裡面,有預設的立場、預設的答案,當你找到沒有符合你所要的時候,就馬上審判他講的不對、做的不對…。
但他講的真的不對嗎?做的真的不對嗎?未必、未必,只是不符合自己預設立場的時候,眾生看不到這個關鍵的所在,馬上就審判:這個不好,這個不如法,這個解釋這樣不對,離經一字、等同魔說…,馬上就審判。一般人為什麼不容易找到真正的真理實相就是這樣,因為內心裡面都有預設的立場。所以,昨天跟大家勉勵,今天早上也跟大家勉勵,學佛修行路上,最需要挑戰的是我們自己。
學佛修行,是需要當下我們用真誠真心的去聞、思、修,不管你跟哪位善知識學習,記得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我們一定要真誠真心的去學。我來跟你學習,就是要真誠真心,唯有你真誠真心,才能夠學到他所教導的精華、精髓、精神。只要你是真誠真心,不用怕、不用擔心被欺騙或是上當。如果你是真誠真心的在修、在學,假如你是遇到假的善知識,或是講的不夠究竟。當你成長上來之後,你以前看不出來,因為你真誠真心,你就會不斷的成長,有一天你就可以看出,原來遇到的是假的善知識或是有問題的。
這時候由於你有不斷地在成長,你也不會埋怨他、怨恨他,因為他也是階段性的協助你成長,只是他還是停留在原來的層次、原來的世界,但因為你是真誠真心的在學,所以你成長得比他快,你成長上來了。這時候如果你還沒有找到究竟,還沒有找到大安心、大自在,你一樣繼續在虛心的學習。如果你是真誠真心在學,當你最初還是抱著懷疑的態度在學,在求真求證。有一天因為你求真求證、是真心的,你是真的,有一天你就會證明你所遇到的是真人,你所遇到的真人講真話,但這需要透過你實修實證,才有辦法證明他所講的是真是假。以上這些都是跟大家勉勵,我們學佛修行,要真誠真心。
學佛修行,不要只拘限在某個方法、某個法門,我們要打開胸襟、打開肚量,要虛心的學習。「四宏願」裡面,其中有一個發願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明明常常大家在發願,但是宗教界裡面、佛門裡面,卻常常發願歸發願,講過之後,卻「我這個法門才最好,學其他的,這個不究竟、不好…」或是你習以為常在某個法門裡面,當你聽到不同法門的這些法音聲的時候,很自然的就自我封閉起來、封鎖起來,不願意去聽、不願意去觸。
很多人就認為:「我只要一門深入就好…」像這樣,很容易形成閉門造車,不知道自己已經落後了很多,不知道自己損失了很多無盡的寶藏,自己卻都不知道。所以,真的鼓勵大家要有開放的心胸,只要能夠幫助我們成長,幫助我們身心安定,幫助我們淨化,能夠幫助我們開啟智慧,打開心胸肚量,能夠讓我們的生命越來越祥和、越和諧,像這樣的法門,不管他是用什麼樣標籤的法門、什麼樣的宗派,都値得我們學習。包括不同宗教,只要它對人類、對眾生,對我們有益的那些觀念、教理、教義,我們一樣可以學習,「法門無量誓願學」,真的要打開我們的心胸、肚量。
晚上跟大家分享幾個修行要領。因為「四念處」的修行,不是光只是坐在禪堂裡面觀呼吸、觀覺受,不是這樣而已,那只是「四念處」修行要領裡面的一小段,那只是一小段。「四念處」修行,也不是說光只是在打坐,然後看覺受、看禪相,那都只是一部分。我們跟大家講的是:完整、整套的「四念處」的修行方法。你不要想說:「我有時間學那麼多嗎?這樣會不會太複雜?…」絕對不會!
因為完整的「四念處」的修行,它是可以涵蓋你整個的生活起居的任何時刻,完整的「四念處」修行,它是讓你的修行跟生活是完整結合,能夠應用到歷緣對境。所以,希望大家學到的是整套的完整的修行方法,學到的是活生生的方法。比如說,我們講的「四念處」的修行要領,除了打坐、觀呼吸,這是第一個階段重要的基礎之外,這是屬於靜態的用功。再來,我們在「四念處」裡面所講的,很重視經行,行、住、坐、臥,「身念處」的開發。
因為如果你的「四念處」修行,只是在禪堂裡面,觀呼吸、觀覺受,那你在歷緣對境裡面,很難保持深度開發明覺,你在歷緣對境裡面,會跟你的修行脫節。所以,為什麼要跟大家講「經行的要領」、「經行的方法」,因為你除了禪堂之外,你在動態之中,你在歷緣對境之中,所佔的時間比例,比禪堂內更多更多。
我們要學的是禪堂內,我們也可以精進用功,將來我們回到滾滾紅塵,也能夠把所學的法,應用到遍一切處,尤其是進入到深層「心念處」、「法念處」的開發,那都是讓你在歷緣對境之時,當下能夠去現觀:我們有沒有跟境界在打結,我們有沒有起貪、有沒有起瞋。如果學到活生生的法,你在歷緣對境的當下,能夠深觀到你的潛意識~深層的意識,潛伏在裡面深層的意識,你深層的心態,有沒有起貪、有沒有起瞋,有沒有起忌妒心,如果你開發出明心、明覺,就可以看得到。
再來,修行不光只是在五蘊身心上面下工夫,那也只是前半段,後半段一定要能夠現觀內身、外身、內外身,然後到後來是來到無內無外。這個「外身」,不是我身體的外面,不是說我身體皮膚表層叫做「外身」,不是這樣。你的五蘊身心,你的這個有形的身體,這個統統稱為你的「內身」;所謂的「外身」,講的就是除了這個狹義的五蘊身心之外,其他外面一切的人、事、物,都是你的「外身」。
狹義的「我」,就是這個五蘊身心;廣義的「我」,是包括一切眾生,都是我們自己。這是最深的一體世界,那是來到沒有身見、沒有我見、沒有我慢,沒有那些身見、我見,你看出去的眾生,就是我們自己,那不是一個思想,不是一個理想,不是一個理念,而是實相。所以,如果你瞭解「外身」是什麼,就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法身」。佛門有講「法身遍一切」,「法身」就是你的「外身」,「法身」就是除了你這個五蘊身心之外,所有一切的人、事、物,都是你的「法身」,都是你的「外身」,也就是廣義的「我」。
當有一天你體會到,所有的眾生是你的「法身」,都是你的「外身」,這時候你還會用左手打右手嗎?!如果你瞭解、親證這些實相之後,很自然的那些瞋心、那些二元對立,統統會自然的脫落、消失、止息。我們會起貪、會起瞋,主要是因為對實相不瞭解。我在此次禪修的報名表資料裡面,看到一位年輕的學員寫到:「我希望能夠認識我自己,我希望能夠找回我自己…」不錯!很好!
但要瞭解這個「自己」,不是光只是這個「小我」的五蘊身心,那只是一個狹義的「我」。解脫道就是要幫助大家找回真正的你,找回真正的自己,讓你破碎的生命,能夠重新來慢慢的回來、回來,到後來成為「大圓滿」、「大圓鏡智」。所以,不要小看解脫道所跟大家帶領的禪修,以及所講的解脫道的一系列課程,都是真正的協助大家能夠不斷的成長、成長,了悟真理實相。我們所講的,完全都是從合乎科學的角度來講;我們所講的,你可以不必把它冠上宗教信仰;我們所講的,都是宇宙的真理、生命的實相。
當然,你要了解這整體、這全部,你的修法、你的方法,也希望能夠讓自己、勉勵自己,真的能夠廣納、廣學、多聞。我們要跟大家在這幾天的禪修裡面,還要回饋給大家的是,包括吃飯怎麼修行,那都是有修行的要領。如果你不懂得吃飯的修行要領,你天天在吃飯,問題是你也沒辦法從吃飯裡面去體悟、去見法。如果你懂得吃飯的修行要領,連吃飯都是在修行,連吃飯都能夠開發你的明覺,連吃飯都能夠讓你入定,連吃飯都能夠讓你身心柔軟,常懷感恩的心;吃飯也能夠讓你的我慢逐漸的降服,就在於你懂不懂吃飯的修行要領。
這些不是說光在禪堂裡面,你怎麼認真的用功、觀呼吸,或是觀什麼覺受,入什麼深定,就能夠體會到。那是可以推理、理解,但是實相實際上,要在歷緣對境、實際吃飯之中去體悟。所以,要把生命的品質活得有深度、有高度,吃飯的修行要領,我們也會陸續的跟大家分享。
再來,禮佛一樣有它的深義,如果你不瞭解禮佛的深義,很容易只是變成做功課,做功課式的:我今天要禮佛幾百拜,然後趕快拜、拜…,然後把這個拜完,算幾下,拜完之後,我功課已經做完了,我發願要拜一千拜,我發願讀什麼經,然後一字要一拜…。當然這些發願都不錯,都是很好的願力,也很好的願心、發願,我們沒有否定這方面,只是說如果你還沒有體會到禮佛的深義,你的禮佛的意義,就還停留在比較淺層,或是做功課,覺得說:我禮完多少次,就是把功課做完了…。像這樣的話,你還沒有體會到禮佛的深義。
另外,靜坐中一樣可以開發動中禪。練習動中禪,經行動中禪的開發,那是滿重要,因為你日常歷緣對境中,應用得最廣的就是經行動中禪,舉手投足、明覺的開發。靜坐中的動中禪,是協助你開發更微細的動,微細的動作,你都能夠覺察得到。因為微細的動作,你能夠覺察得到之後,這代表你的明心、你的覺性,開發的程度越來越深入。當你越深入之後,覺察到你的起心動念。因此,那是有次第的逐漸的逐漸的深入。
所以,靜坐中的動中禪與經行,我們後面還會跟大家來介紹,協助大家更深入去體會,包括「名色分界智」,都要幫助大家去開發,因為你對於微細的動作都能夠觀察到,代表你的心已經越來越寧靜,明覺已經越來越開發,你的覺察力越來越敏銳,這時候就準備可以進入「心念處」的開發。我們的「心行」那是很快的,我們的起心動念是很快的,我們深層裡面的意識在運作,是很快而且很幽微的。
如果你的明覺沒有開發出來,你真的看不到,看不到我們的潛意識,潛伏、潛藏在深層裡面的意識,一般是看不到。如果看不到,你的「心念處」怎麼修?!你只是知道一些名相而已,你在歷緣對境展現我慢,你也不知道。
修行「四念處」是逐漸的深入,當你「心念處」真的能夠開發出來,這就是來到禪宗所講的「明心」的階段。你把各種工夫準備好了、穩定了,「明心」了,你的心清明,後面就能夠見法、見性。所以,「四念處」後面第四個階段,就是「法念處」,就是協助大家見法、明心,就能夠真正的見法,明心就能夠真正的見性。而且明心的時候,你的起心動念、你的所作所為,就漸漸能夠從我們清淨的本心流露出來。你真正的開發「心念處」,你的佛心、佛性就容易找到,而且逐漸的從清淨的佛心流露出來。所以,「四念處」的修行是全面性的,而且是很實用,而且是由淺入深。
再來,跟大家回饋的是口行、講話。講話也是一門大學問,講話要怎麼修行,這個都很重要。大家不要想說:「這個講話…我早就很會講了,我從小講到大,還需要你教我?!還需要學什麼嗎?!我口才很好,還需要學講話的修行方法嗎?…」很多人台下很會講,一上台就不會講;很多人夢裡很會講,但是當要你講真誠真心之話、講良心話,往往就不會講。再者,很多人講話,無意中在挑撥是非、在造「兩舌」,你也不知道,你也不以為然,而且往往會認為自己是正人君子。
講話,在我們每個人、每一天的歷緣對境之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但是懂得連講話都能夠掌握到修行要領的並不多。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佛教一樣有講說「造口業」,問題是很多學佛的人,你在造口業,你都不知道,你都不以為然;你在「兩舌」、在挑撥是非,你也不知道、也不以為然。因為你覺察不到:這個叫做「挑撥是非」?!這個叫做「兩舌」?!…因為你覺察不到,所以你就不知不覺、不以為然。但你在講話的當下,常常跟眾生在結惡緣,而且損耗掉我們許多的福報,眾生也不知道。
我們行「菩薩道」,做…很多的善事,累積很多的功德善事,這是「進來」,對我們的生命來講是加分、進來,但是我們一般人沒有注意「口行」的修行,每天在講話之中,你常常是一直在種惡因、結惡緣、展現我慢、展現瞋心…都不知道。當你在結惡緣、種惡因、展現我慢之時,這對我們的生命而言,那就是把我們所累積的福報漏損掉、透支掉,這個叫做「有漏」。
「有漏」,就是把我們所修的福報,一直不斷的漏損掉、漏失掉。就好像這一個杯子,有一個破洞,如果我們的嘴巴沒有修口行,這個嘴巴講話常常就是個漏洞,你添加甘露水進來、添加福報進來,但是這個洞一直把你添加進去的福報漏損掉、漏損掉,佛教講的「有漏」就是這樣,因為眾生覺察不到,覺察不到原來我這樣講話,是在跟眾生結惡緣,原來我這樣講話,是製造對立、製造衝突,原來我這樣講話,是讓眾生、讓這個世間,引起更多的是非。
如果你沒有深入聞思,沒有深入聽經聞法,真的很不容易覺察到;如果你沒有深入「四念處」的修行,沒有掌握到「口行」的修行要領,你也很難覺察到。所以,一般眾生就是這樣,你在很認真的做、很認真的打拼、很認真的修行,但是到後來你會發現:我打拼了幾十年、賺了很多錢,怎麼又都空掉了?!我很認真的修行、很認真的修,怎麼還是在苦海裡面浮沉?!…主要就是因為大家一邊修福報進來,一邊把我們的福報,透過我們的六根,又把它流漏掉。
所以,為什麼跟大家講一開始要守護六根,但是「守護六根」這個名詞也會變成是滿空洞、滿抽象,我知道要「守護六根」…,也很會講啊!但是在歷緣對境,你能不能具體的把「口行」、講話的修行要領學到呢?!如果你沒有學好,當你在講話的時候,沒有發現你講話裡面含有語中帶刺去傷人的話,常常就跟眾生結惡緣而不知道。因此,「四念處」的修行包括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這幾天會陸陸續續跟大家來分享。
禮佛的深義
現在來跟大家分享禮佛的深義、禮佛的方法。如果你不瞭解禮佛的深義,那你在禮佛的時候,很容易只是形成一種偶像的崇拜,或是一種做功課,別人規定我這樣做,我不得已就這樣做…,像這樣的話,說實在的,沒什麼功德!只是結一些善緣。如果你的禮佛不是以一種由衷的感恩心在禮佛,還是沒有學到禮佛的深義。當然,你能夠禮佛,已經比腰都彎不下來的人,要更一層好多了,但我們不要僅止於此,要真正來到我禮佛,是真正真誠真心的在禮佛。
為什麼要禮佛?我不是因為偶像的崇拜,而是因為感恩,所以禮佛的第一個深義就是感恩的心。我感恩佛陀的大慈大悲,因為有佛陀的慈悲示現,告訴我們宇宙的真理,告訴我們「三法印」,告訴我們生命的實相,讓我們可以減少很多很長的不必要摸索,而能夠聽聞到宇宙的真理實相,讓我們邁向解脫修行之路能夠大大的縮短,而且不至於迷航、不至於迷茫。當我們透過聞思修之後,發現佛陀講的都是真實的,是真人、是真語、是如實語,讓我們的生命真的受益無窮,讓我們開啟智慧,讓我們逐漸醒過來,讓我們逐漸的出離苦海。因為對佛陀的瞭解越深,越佩服他,所以我們由衷的感恩、感恩。因此,禮佛的第一個就是感恩佛陀的大慈大悲。
第二,我們要勉勵自己「見賢思齊」,佛陀-釋迦牟尼,來這個世間示現,他不是要讓你把他當作偶像一直在膜拜,不是要這樣。佛陀來這個世間示現,就是要幫助我們開啟智慧,幫助我們做我們自己生命的主人,所以佛陀都勉勵我們:你要「自依止」。當然在這成長的過程,佛陀會慈悲的協助我們,但是他是要協助我們「自依止」,希望你能夠早日成長、成熟,能夠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在你們還沒有成熟的時候協助你,但希望你早日能夠真正做自己生命的主人,然後把你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來回饋這個世間。
所以,禮佛的第二層深意就是「見賢思齊」,我願意跟佛陀看齊,願意跟佛陀學習,願意跟佛陀一樣,了悟宇宙的真理實相,了悟生命的實相;願意跟佛陀一樣,開啟妙智慧,開啟「無上正等正覺」的覺悟,進一歩願意跟佛陀一樣,回航普渡協助苦海的眾生出離苦海。因此,學佛完全都是很正向的、很積極的。禮佛一方面就是感恩佛陀,一方面就是願「見賢思齊」,而不是總是跟佛陀哭哭啼啼,然後要緊抱著佛陀:你要趕快救我、趕快渡我、趕快慈悲我…,學佛學了十、廿年,還是像個小孩子一樣,常常緊抱著佛腿。我們要勉勵自己,要不斷的成長,「見賢思齊」。
第三,當我們在禮佛之時,一方面憶念佛陀的種種功德,當然跟前面所講的「見賢思齊」是有連貫,但是「見賢思齊」是有籠統一點,比較原則性,具體要學習的是什麼呢?具體要學習的就是佛陀的各種功德、特徵、特性。在經典裡面,我們有把它歸納出來,就是佛陀的十個名號。早期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所謂的「念佛法門」,講的就是念佛、法、僧、戒、念天這方面的,原來的「念佛法門」,就是一種憶念佛陀的功德、特徵、特性,然後見賢思齊。
比如說,我們要學習一個人,學習要有一個學習的目標,你找一個你覺得這個人是人格完美、完滿、有智慧的人,這個人值得我學習,那你要學他的什麼呢?比如說我們要學佛陀的,就是他的十個名號、十個特徵的內容。一般人不知道,都把佛陀的十個名號,只當作課誦過,就這樣。而沒有了解這十個名號裡面,那是含有深意的。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在這裡只舉例其中幾點,來讓大家去體會,你要「見賢思齊」,你要學習的是什麼?要看齊的是什麼?我們現在跟大家來分享幾點。
佛陀的十個名號之一,第一個是「如來」,我們不要把「如來」又解釋成很虛很玄,「如來」就一位覺悟者,他是如同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來看待、看清萬事萬物,這一句話很深,一般人不容易體會到,這個我們的「看」有什麼不一樣?佛陀一樣在看,我們也一樣在看,有什麼不一樣?一般眾生,如果你含有身見、我見,含有貪瞋癡,你的這一面心鏡是凹凹凸凸的,是有很多塵垢的,那些塵垢就是你的成見、你的錯覺、你的幻覺。
你的這一面心鏡是凹凹凸凸,有很多的污垢,你在看事情的時候,怎麼看清萬事萬物本來的面目呢?所以,你是用你這一面鏡子的凹凸度來看這個事情,你把事情染污了、扭曲了,你也不知道。所以,一般眾生的看,不是如實觀,都是很主觀,用凹凸的心鏡在看。同樣的一件事情呈現在這裡,100個人,100個人的心境、心靈品質不一樣的時候,看同樣的一件事情,100個人的解讀會不會一樣?不會一樣。同樣的一件事情,100個人的心境品質不一樣,你看同樣一件事情,每個人都依他所理解的角度去理解,但是實相就只有一個。
所以,為什麼世間的見諍會不斷、衝突會不斷,因為眾生都是用我、我所了解的、我的立場在看,你不是讓萬事萬物如實的呈現來看。因此,我們染污了、扭曲了,我們也不知不覺、不以為然,你還以為說:是我親眼所見、親耳所聽的,這是千真萬確…,所以很容易又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自己欺騙了自己還不知道。佛陀他就是來到沒有任何的成見,沒有任何的貪瞋癡,沒有我慢,心靈是清淨的,他是完全很客觀的,讓萬事萬物如實的呈現,我如實的看它,沒有染污、沒有扭曲,這時候你才能夠說你真正看到實相。
能夠如同萬事萬物本來的面目,來看待、來善待,這叫做「如來」,我們要學的就是這方面。我們要去反觀、照見到,我們的看是有染污的、有扭曲的,只要你有自我的好惡標準,只要你還有貪、瞋,我們要警覺、警惕我們自己,我們對我們的所看、所知、所覺,我們要持保留的態度,不要那麼的武斷,因為有很多真的不是我們所看、所理解的這樣。包括你對一個人的判斷,你對一個人的看法,很多我們都只是看到片面。我們看到片面,然後就下論斷;更嚴重的,看到片面就向一個人定罪,這些都是沒有如實觀。
所以,禮佛也是一樣,可以把佛陀的各種特性裡面的其中一樣,然後叫出來,邊禮佛、邊體會:那些大徹大悟的覺悟者,是怎麼樣的看清萬事萬物,那我呢?我的是怎麼樣呢?相形對比之下,就會知道我們有哪些方面要改進,我有哪些方面要進化。這是第一點~學習「如來」,我們要學習佛陀不帶成見,用一顆清淨的心,來到如同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來看待、來善待。
第二,學習那些智慧者、解脫者,來到「無上正等正覺」。佛陀的十個名號裡面的其中一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來到「無上」,不是說:我修行很厲害,然後來到高高在上,我修行、我境界很高,我禪定功夫很高,我的禪相很高,我修行資歷比別人高…,這一種有大小之心,覺得自己比別人高,你都還沒有超越二元對立,你還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這一種「無上」,不是佛陀、智慧者,他們所講、所理解、所要開示的那一種「無上」。「無上」講的就是萬法平等、眾生平等,一切眾生都平等、都很神聖。
當你體會到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神聖之時,你內心裡面的那些框框、成見、我見,才會真正的消除,那些我慢、自卑才會真正的消除。只要你還有我慢、還有自卑,看出去的眾生就會有高低、大小。你還有二元對立,就會常常活在我慢的世界或是自卑的世界,這都還沒有來到「無上」,還沒有來到「正等」。「正等」講的就是,體會到宇宙的真理實相是完全的平等,「正」代表的是完全,宇宙的實相,一切的眾生,那是完全的平等。「正覺」就是完全徹底的覺悟到這樣的實相存在。
所以,我們要學的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我們還有大小眼嗎?我們還有自卑嗎?還有我慢嗎?還有忌妒心嗎?有,我們如實承認我們自己、面對我們自己,我願意向佛陀看齊、學習,我願意學習佛陀這一種「一切眾生都平等」、「無上正等正覺」,你才會真正開發出平等心、平等智、平等覺,善待一切眾生。這時候你不會說:我這個宗派才是最好、最高、最究竟,別人是邪魔外道…,絕對不會有這種心態。你不會認為說:只有我這個宗教才是最好,其他的宗教是不了義,其他的宗教是外道…。當你能夠真正開發「無上正等正覺」,這些戲論統統會止息。這是跟大家勉勵,我們要跟佛陀看齊、學習的。
再來,我們要開發的就是「明行足」。「明行」,那些覺悟者他們的身行、口行、意行,都是處在明覺的狀況。我們呢?我們要照見到我們有沒有處在明行、明覺呢?是不是一直衝動呢?如果我們在衝動,無意之中就會製造很多惡因、惡緣而不知道。修行就是把我們從「無明行」~~無明衝動的習氣習性裡面,轉換到、來到「明行」、「明覺」。所以,這是我們要看齊、學習的。
再來跟大家勉勵一點,讓我們値得去跟佛陀學習的就是,成為一位「調御丈夫」。如果錯誤解讀「調御丈夫」的意思,又會認為說那些成佛的人,他很會調教別人、很會調御別人,所以你就開始訓練我們要怎麼樣去調御別人、怎麼樣去馴服別人、怎麼樣去說服別人…,這是錯誤的方向、錯誤的解讀。真正的「調御丈夫」,真正能夠稱為「大雄」,真正能夠坐在大雄寶殿的這個「大雄」,他所調御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你能夠帶領千軍萬馬,征服千軍萬馬,那都不算什麼!出家修行,非將相所能為,你能夠征服別人,那都不算什麼,你能不能征服得了自己?!那才是你能不能解脫的關鍵。所以,「調御丈夫」不是去調御別人、訓練別人,「調御丈夫」的真正深意,是調御我們自己,降服我們自己的那些是非心、顛倒夢想。唯有你真正改變自己,才有辦法改變別人。所以,要調御眾生、調教眾生之前,一定是先回來調御我們自己。
一般人總是要別人改變,很會講出一大堆的道理,希望別人改變,但是我跟大家強調的一點就是,除非你能先改變自己,不然你不可能改變任何人,包括你的妻兒子女、包括你的先生,你自己的小孩、你自己的徒弟,除非你先改變自己,不然你沒辦法讓他改變,頂多他們只是一時的臣服在你的權威之下,不得已暫時忍氣吞聲。你要讓一個人改變,第一就是我們要先改變自己,先從自己做起。你的身心柔軟了,散發出來的磁場就是柔軟的磁場。眾生接受到你柔軟的磁場、慈悲的磁場,自然他的磁場就會改變。
所以,都要從自己做起,從自己改變起。修行之路重點核心,回來反觀我們自己、淨化我們自己、改變我們自己。當你自己真的改變,你改變,你的世界就跟著改變。你真的能夠調御自己,你就能夠讓眾生改變。一切從我們自己開始改變、做起。這個改變自己,並不是消極、悲觀、否定我們自己的生命,不是否定我們的生命,而是我們如實回來面對自己,我們哪些觀念知見會帶給自己痛苦,也會帶給眾生痛苦的,這些不適當的言行舉止,我們把它調整、修正過來,讓我們的所作所為,讓我們身行、口行、意行的展現,都能夠利己利人。
相信這是每個人都想這樣做的,因為當你的身行、口行、意行,所發射出來的都是利己利人的時候,你一定會帶給自己快樂,帶給眾生更快樂。當眾生快樂,你也會真的天天都心花朵朵開,你會真正來到和諧安祥快樂。所以,不要忘了,一切從自己開始做起。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禮佛的修行方法,講出其中的幾點。最後要講的一點就是我們的發願,我們禮佛的時候也一樣發願,願早日跟佛陀一樣,能夠倒駕慈航,來協助苦海中的眾生出離苦海,我也願從現在開始,能夠做到多少,我就去做,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是發空的願,不是發空的口號,而是具體的去做,一歩一腳印的淨化我們自己,一歩一腳印的去回饋世間。學佛是很實際,是很紮紮實實的;學佛是確實能夠讓你開啟智慧,能夠來到解脫自在、安心安祥的世界。
晚上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空海法師於馬來西亞9日禪開示-2
時間:2009.2.27.

所有的修行,都是為解脫而來。修行的過程,事實上就是心靈的淨化、心靈的成長。具體而言,真正的修行,就是幫助我們開啟智慧,從凡夫、一般世俗人的觀念知見提升上來,來到邁向成為高等心靈品質的眾生,這就是佛陀所講的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逐漸的上來。大乘佛教所講的幾種地的菩薩,都是指不同的心靈品質層次的眾生,心靈的品質層次越高,所權說的「果位」就越高,智慧就越深、越奧妙。因此,大家要有正確的認識。
修行要出離苦海,修行要出世間,那絕對都不是消極的,絕對不是悲觀的,都是非常的樂觀、非常的正面、非常的積極。修行,那都是要幫助我們提升我們的生命品質,讓我們開啟高等的智慧。所以,修行的各種方法,我們稱為「法門」,「法門」沒有高低、沒有大小,「法門」都平等,只要這個「法門」能夠幫助你的身心寧靜、沉澱下來,這個「法門」對你而言,就是好的「法門」。
幫助你的身心寧靜、沉澱下來之後,目的不是光只是在方法上面下工夫,不是光只是一直在練「身念住」的開發,或是覺受的開發,或是怎麼樣去看我們的起心動念…,這些都是一個過程,很重要的過程,但你能不能透過這些方便法而開啟智慧,那才是最重要。所以,不管你修行再久,不管你用任何法門,能夠幫助你的身心寧靜、開啟智慧的,這個就是非常好的方法。
我們是透過「方便法」,然後來了悟真理實相,讓我們的心靈成長,讓我們開啟高等的智慧。因此,修行,千萬不要衝錯方向。衝錯方向,你會一直只是停留在「世間法」上面下工夫。如果觀念知見不正確,你會只是在「世間法」上面下工夫。所以,整個的修行目的與次第要弄清楚。解脫道的37個道品,37個步驟,就是協助大家把人天的基本善法做好,第一個階段,人天的基本善法做好,悲心、柔軟心、感恩心、慚愧心…,基本的這些要先修好。進一步就是聽聞正法,然後實修實證。
所以,心靈成長的第一個階段,就是身心的沉澱、柔軟、淨化,然後進一步是「止觀雙運」。「止觀雙運」就是要用一顆清淨、沒有污染的心來現觀法。這個「法」不是我們某個人所創造、所發明,不是某個大師所講的那一種規則、規矩、觀念、知見。「法」講的就是宇宙的真理、宇宙的運行法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是來自於宇宙的殊勝緣起,每個人都是大宇宙的縮影,每個人你就是個小宇宙,所以宇宙的奧妙、宇宙的法則,在你的身心裡面都可以找到;在「大我」-整個法界、整個外境裡面,一樣都可找到。
「四念處」裡面所講的內身、外身、內外身,講的都是從我們這個「小我」,然後你要逐漸擴大到法界「大我」,你都能夠徹證「三法印」,你都能夠見法。當你能見法,能夠徹證「三法印」,看清實相,就會很自然的遠離顛倒夢想,很自然的它就會開啟你的智慧,你的生命潛能就很自然的會流露出來。一開始先跟大家溝通一些修行的方向、觀念,大家的觀念知見正確了,後面的用功就不會衝錯。
這一次所要跟大家分享的禪修要領,是以「四念處」為主。在南傳地區,在原始佛法時代,修行方法就是「四念處」。事實上,「四念處」嚴格講,它不是某一個法門,不是像持咒、唸佛、誦經、禮佛…這樣單一的一種法門,有的修光明想、死想,那都是其中的一種法門,慈悲觀…等都是八萬四千法門的一種法門。
「四念處」它不是某一個單一的法門,「四念處」的修行,那是綜合性、全面性,只要你的觀念知見正確了,「四念處」的修行,它是可以協助你正直捨方便、直趨無上道。不是因為我今天在講述「四念處」的修行方法,才標榜它的重要,不是這樣!我以前認識到「四念處」的重要,那已經是經過將近廿年的尋尋覓覓之後,才體會到「四念處」的珍貴。
所以,我同樣跟大家都有大乘佛教的背景,在此環境裡面長大,但是因為我在大乘佛教裡面繞了十餘年,我發現現在所流行、所講的那些方法,我都有去練習過、參加過,但我發覺沒有辦法讓我真正的安心,沒辦法讓我真正找到想要了解的真理實相、生命實相。我是「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為了了悟真理而來,為了大安心、大自在而來,為了解脫而來。在我以前學佛、修行的過程,就是秉持著超越宗派、超越宗教的立場,因為我要的是真正了解宇宙的真理實相、生命實相,我要的是能夠早日來到,像那些高等智慧的人一樣開啟高等的智慧。
從年輕時代,我所修行的方向就是這樣。我要的是智慧,我不是要迷信;我要的是真理,不是要教條、教義。秉持著這樣的精神,一路的求真求證、追求,到後來終於回歸到原始佛法,回歸到、找到2500年前佛陀跟我們講的,單純、乾淨俐落的修行方法,很單純、又很有效果,而且是很實際、很實用。
所以,我個人沒有任何宗派宗教的色彩,生長的環境沒有任何宗教的背景,一路都是為了追求真理而來,秉持著科學家的求真求證的精神,到後來跟強調智慧的佛教自然的就不謀而合起共鳴。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教,那都是開啟智慧的。佛教絕對沒有迷信,絕對不迷信,反過來,它剛好是要破除迷信,要開啟我們的智慧。
希望大家在學解脫道、修行路上,有幾個重點跟大家勉勵:第一,希望大家能夠拿出科學家的求真求證的精神,一方面可以避免自己盲信、盲從、迷信。當我們不了解真理實相之時,就會繼續在苦海裡面,製造出很多的苦因、苦果,而不知道原因在哪裡。佛教就是這麼樣的民主,就是這麼樣的強調科學,佛陀跟我們講出的任何真理,那都是他的親修實證,是真是假?不是他跟我們怎麼講,我們就怎麼信。
佛陀他會深深的吸引著我,讓我敬拜他,正是因為他是非常的民主,從來不搞任何的偶像崇拜,佛陀都跟大家講:你們要自依止。佛陀從來不搞任何偶像崇拜,也不耍權威,他都是告訴大家:我跟你們講的是我所了解的宇宙真理,希望你們去求真求證,唯有你真正證悟到,你實驗過、證明:確實是如此,知道我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是真實不虛,這樣你才會真正知道我所講的是真是假;也唯有你親證之後,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才會真正的消失止息。所以,希望大家能夠拿出科學家的求真求證的精神。
第二,在我們「阿含解脫道次第」的課程裡面,也有把南傳大藏經增支部裡面的『葛拉瑪經』列出來,這一經所提的:學佛、學法、修行的十個重要原則,希望大家能夠好好的去咀嚼,因為這一經是佛陀跟所有的佛弟子、跟所有修行人的很中肯的勉勵。『葛拉瑪經』的精神,非常的神聖,非常的崇高,沒有任何的迷信,沒有任何的權威。
***************************************
現在跟大家分享「四念處」。我先做一個比喻,「四念處」的修行方法,跟一般的法門有什麼不一樣之處。一般的方法,就好像是治療疾病的藥物。一般的方法,我們不能說它沒有效果,它是有治療疾病的作用。比如說你拉肚子,就吃一些治療腸胃的藥;你傷風感冒,就吃一些傷風感冒的藥;你頭痛,就吃一些治療頭痛方面的藥…。這些藥,只要你投用得適當,對於我們疾病的改善是有幫助,這是一般的藥物對身體的治療有效果。
一般的法門,對我們心靈苦悶的化解是有益助的,因此唸佛、持咒…是有它相當的效果。禮佛、誦經…,一樣有它相當的效果。但是,各種方便法,它就如同藥物,能夠治療你心靈疼痛疾病的藥,它能夠讓你心靈的疼痛~心病有所緩解。問題是,我們是要不得已之時才吃藥,不是說一輩子強調吃藥的重要,能夠早日不吃藥,那是最好。能夠健康不吃藥,那才是最好。
所以,不是在法門上面比較,說:「我的法門才是最好、最高、最究竟…」藥物那是不得已才吃,有病才吃,能夠不需要藥物,那是最好。如果這種藥物,一方面能夠幫助你疾病的化解,一方面又能夠幫助你治本,沒有什麼副作用,又讓你從根本把身體調理好,到後來逐漸不需要依靠藥物,那這個藥就是最好,而且到後面事實上就只有調理、養生,你所吃的是健康調理、養生方面,而不是治病的藥物,到後面只是生活。
「四念處」的修行方法,裡面就是有這樣的功效。當你病急的時候→急則治標,病情比較急的時候,就要先針對這些病痛來治療。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如果病情不是很嚴重,我們就要從根本來調理。就算你的病情比較急、比較嚴重,當你把它緩和下來之後,慢慢的就要能夠來協助你,自我免疫力的康復、調整,讓你的身體逐漸的強壯健康起來,讓你逐漸來到不需要藥物。
世間的醫藥,有些表面上看起來是很強、很有效果,但是很多它的副作用也很強,它治療你這個疾病之後,它會帶來另外的疾病。第二,有些藥物會讓你產生藥癮,吃了之後成為一輩子都要吃它,會成為藥癮,或是帶來更多副作用的這種藥,那實在是不得已,能夠漸漸不需要,那是最好,不然你的身體一生都要依賴著藥物。所以,如果你的觀念知見不正確,緊抱著某一個法門,變成你一生都在依賴著某個法門,一生都在依賴著某種藥物,這樣你什麼時候可以來到真正的康復呢!
修行是為了來到不需要修行,我吃藥是為了希望早日不需要吃藥,我用某種方便法門,是希望來到早日不需要這些方法。《金剛經》所講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深義都在這裡。佛陀都是希望你在渡河的這個過程,是不得已需要透過一些方法。你有疾病的時候,我們不得已必須要透過一些藥物,但是能夠越早不吃藥越好。我們的身體本來就具有自然的修復能力,我們的身體本身就具有康復能力。所以,越早對醫藥、藥物的依賴越早放下,讓我們的身體逐漸的自我修復、自我康復,這是最好。
真正上等的醫生,他就是儘量協助你減少對藥物的依賴,儘量讓你開啟自己的免疫力,讓你逐漸的自我修復、康復起來,不需要多吃藥,不需要常常依靠醫生,這是上等的醫生。他不是要賺你的錢,他不是要你常常去找他。真正上等的醫生,只是希望協助你康復,協助你健康快樂,協助你把生命意義發揮出來,去利益眾生。原始佛法、佛陀的精神,完全是如此展露無遺。我所看到的佛陀,他就是這麼的大慈大悲、大智慧,完全只希望眾生早日康復,早日「自依止」,早日把你的生命意義發揮出來,來利益眾生。
「四念處」的修行方法,就是幫助大家。裡面也有一些處方,當你需要的時候,就是透過這些簡便、副作用又很少的這樣的「藥物」,來做一些調理。能夠不需要的話,你越早放下。「四念處」的修行,它是綜合性、全面性,而且它是有治標、又能夠治本,它不光只是某一個法門,讓你一直依賴著它,然後只是治標…,「四念處」不是這樣。所以,它能夠急則治標,又能夠讓你從根本來把疾病化解,讓你的身體能夠越來越健康、越強壯。因此,不要小看「四念處」。
因為我本身也下過很多工夫,去了解、去實修、去體驗,它的完整性真的是非常完整,而且非常實用。北傳佛教地區,如果對它陌生的,我們請重新來過,重新來認識,它絕對不是所謂的「小乘人」在修,絕對不是那回事的。真正要覺醒過來,「四念處」是一條快速、又安全的解脫道路。
現在就來看「四念處」的經文。我現在就把「四念處」的「念處經」裡面的一些重點,跟大家解釋一下,也協助大家實際去練習、去修。內容在「阿含解脫道次第」這本書的第廿四章第九節,這一經是從「中阿含」98經裡面列出來的,南傳地區就稱為「大念處經」,裡面的內容是大同小異,南北傳的這些經典是大同小異,北傳的是更精簡。佛陀在「念處經」裡面怎麼樣在跟大家分享呢?
「世尊告諸比丘:有一道淨眾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若有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若有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我今現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我亦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
我很喜歡原始佛法,人間真實佛陀的示現。人間真實的佛陀,就是那麼樣的平凡、平實、平淡;人間真實的佛陀,他是一點都不浮華,一點都不誇張,更不會欺騙眾生。所以,當我看《阿含經》的時候,我覺得2500年前的佛陀,隨時都在我眼前,都在啟發我,都很樸實、很具體的告訴我:宇宙的真理,生命的實相。人間的佛陀,他是那麼樣的樸實,絕對不欺騙眾生,絕對沒有任何一點點的名利之心。所以,2500年前人間的佛陀,深深的啟發著我。
第一段經文這裡,佛陀就很坦白的告訴大家:我現在跟大家介紹的就是「有一道淨眾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佛陀就告訴我們,以他個人所經歷過、所實修過,邁向「無上正等正覺」快速又安全的有效的道路,他把它呈現出來跟大家分享。這一條道路,這一個方法,能夠淨化眾生的心靈,能夠讓眾生從憂悲惱苦的世界裡面,跳脫出來、昇華上來;從啼哭哀傷的世界裡面,跳脫出來、昇華上來,來到「得正法」,能夠真正的見法,真正的了解宇宙的運轉法則,能夠來到遠離顛倒夢想、出離苦海、解脫自在。這一條道路,這一條非常珍貴的解脫之路,就是「四念處」的修行方法。如果要以珍寶來講,真的這是非常重要、非常珍貴的珍寶。佛陀是如此毫無保留的,把他的成功秘訣,來跟我們分享。但是,佛陀又怕大家不信,因為每個宗教、每個宗派,都會強調他們的是很重要。佛陀就再跟大家強調,以他所知道的,過去的那些解脫者,那些成佛的人,他們一樣都是認真的修「四念處」,透過這個「四念處」是很有效,安全又快速的方法,很快就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以佛陀實際的經驗,他可以確切的預判及了解,未來那些真正能夠邁向解脫、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人,也一定是會修「四念處」而上來。佛陀也跟大家示現,我講的不是在講別人,不是在講過去,不是光只是在講未來、講別人,然後我自己本身沒有做,而只是要你們去修,只是聽來的…,不是這樣。佛陀跟我們講的,第一,一定是事實;第二,對眾生有益助;第三,能夠帶給眾生快樂,能夠帶給眾生獲益的;第四,一定是經過自己親修實證的,不是道聽塗說,不是依著某部經典在講。這就是很珍貴的地方。
所以,佛陀後面就跟我們講:「我今現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我亦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而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這一段內容是很珍貴的一段來勉勵大家,不要小看「四念處」。「四念處」對大家邁向解脫之路,幫助非常大,它安全又快速。佛陀就跟我們講,他本身就是這樣走過來。「四念處」到底要怎麼修呢?
「云何為四?觀身如身念處,觀覺如覺念處,觀心如心念處,觀法如法念處。云何觀身如身念處?比丘者,行者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眠則知眠,寤則知寤,眠寤則知眠寤。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痒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
《中阿含》把「受」翻譯作「覺」,「四念處」裡面的「覺」,把它改成「受」,這樣就是了。
這一段是「身念處」非常重要的開示。佛陀就講:「身念處」這個方法怎麼修?怎麼樣才能夠把握住它的要領核心?注意這幾個字:「行、住、坐、臥、眠、寤、語、默、動、靜」。「行者知行」當你在走路的時候,清楚的知道你當下在走路,每個腳步都要清楚覺察到。這一點希望大家從現在開始,就要開發出來。不要小看,不要想說:「我要學的是什麼神通、感應啊!我要求的是什麼感應啊!什麼境界啊!我要求的是往生哪裡,你在跟我講要看什麼腳步,行、住、坐、臥…觀察這些,這個不重要吧!這個沒什麼稀奇、沒什麼稀罕啊…」錯了!「四念處」它是幫助你開發明覺,非常有效、又非常有系統次第的解脫之路。
我們把大智慧的人,稱為「覺悟者」,佛陀就是覺悟者、覺醒者,它裡面有個「覺」,他一定是覺醒過來,卻了悟宇宙真理實相,然後依他所知道、實修實證,親證、如實知、如實觀、如實見之後,把他所知道的跟眾生分享、講出來。這就是覺悟者所講的,宇宙真理、生命實相的這些法則,我們把它稱為覺悟者所講的法。佛法,佛,那是個翻譯而已,「佛法」也就是覺悟者所講的法。
覺悟者所講的法,不是自己憑空想像的,不是個人的思想,不是個人的思想主義,他不是個思想家,他不是個哲學家,在那裡憑空想像著一個理想的境界、理想的制度是怎麼樣…,不是這樣。真正覺悟者、覺醒者,他所覺悟到的就是宇宙的真理,因此後面一樣有一經就是提到,佛陀自己就很坦白的講:我跟大家講的真理實相,都不是我佛陀所創造、所發明的;就算我釋迦牟尼佛沒有出生,這些宇宙的真理、運轉法則,依然是法爾如斯在運轉;不是我釋迦牟尼佛所創造、所發明。
「佛法」講的就是覺悟者所發現的宇宙的真理、實相、法則,不是說佛教所專有,不是釋迦牟尼佛所發明、所創造、所專有。我們把觀念知見先搞清楚,這樣你才不會一直標榜著:我這個法,這個才是佛教的,這個法才是最高的、最好的,而一直在經典或是大師偶像崇拜,這樣是不正確的。所以,佛陀就是跟我們講,我所發現的這些,那都是法爾如斯的存在,希望大家好好的去了解、去求真求證。
為什麼我釋迦牟尼佛能夠知道,而你們卻不知道呢?差別就在於你有沒有覺醒過來而已。如果你的覺性有開發出來,你「明心」了,你開發出來就能夠覺察得到。你能夠把覺性、明覺開發出來,就像開啟了智慧眼,這時候你就能夠親證,為法做見證,就可以證明釋迦牟尼佛我講的是真是假。所以,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只要把覺性開發出來就好辦。所以,整個「四念處」就是在開發我們的明覺、覺性。
我們一般人往往是活在不知不覺的世界裡面~遲鈍,總是在事情發生了很久之後,然後才後悔、懊惱,那都是因為當下沒有明覺。所以,一般眾生是處在不知不覺的情況,就是處在無明的情況。當你慢慢的透過修行開發覺性,來到「後知後覺」;你再繼續去用功,繼續開發覺性,就可以來到「先知先覺」。所以,邁向解脫之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覺性的開發,你要醒過來。
醒過來,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才能夠見到法,才能夠看到真理實相。所以,你所用的法門,能不能幫助你覺醒過來,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擇法覺支。如果你所用的法門,能夠幫助你逐漸的覺醒過來,逐漸的心越來越清明,能夠去看、看清萬世萬物的實相,看清宇宙的運轉法則,這個法門就非常好。你要覺醒過來,那是有次第、有步驟。如果你對於比較粗的這些動作,沒有覺察到的話,則那些深層微細的行動、作為,根本看不到。
行住坐臥,舉手投足,如果你沒有保持明覺,不可能真正看到「心念處」,所看到的都是很粗的,很粗的表層。真正深層裡面,你是看不到的;很幽微的心態,你是看不到的。所以,不要小看「身念處」的開發。「身念處」開發的要領,就是你在走路的時候,清楚的知道你在走路,上下樓梯都清楚的知道,自己現在的每一個腳步,把你的念頭、把你的覺察力,放在你當下的動作。走路,清楚知道走路。
「住則知住」,如果你是沒有走路,站著不動,靜靜的在看,站的時候,你也清楚的知道,自己現在站立的姿勢。當你在看什麼,也清楚的知道你現在在看什麼。練武術、練劍的人,還是一樣,劍到哪裡,你的心就到哪裡。修行人明覺的開發也是要這樣,你的六根、你的身體,處在什麼情況之下,你的心都要清楚的覺察自己現在身體的情況。你的手伸出來要去舉杯、喝水,這個動作都要清楚明覺,整個過程都要清楚明覺。
所以,「行則知行」的「行」,不只包括走路,也包括你的手的動作,都要清楚覺察到。如果天氣熱,你在扇風散熱,你也要清楚知道你的動作。「行則知行,住則知住」,也就是動靜你都要清楚的覺察到,你現在身體是在動,還是處在靜的情況,你有沒有在看,你在看什麼,你都要清楚明覺。
「坐則知坐」,當你坐下來,或是打坐,你也要清楚的知道,你現在的情況、你的坐姿。一般很多人坐下來的時候,然後心就是東想西想、東奔西跑、心猿意馬,你的心很少跟你的身對焦,所以身體常常是處在衝動、無明的情況之下。今天你真的要開啟智慧,你真的要邁向解脫的話,要把這個習氣、習性,慢慢的改變過來。
禪修就是幫助大家,改變我們那些散心雜亂的習氣、習性,讓我們的心逐漸的收攝回來,讓我們的心跟我們的身能夠對焦,你的心跟你的身,對焦在一起的時候,你的生命才會真正的逐漸發揮出來。如果你的心跑到過去、跑到未來,沒有跟你的身體對焦,就會活著像行尸走肉的世界。你的心,如果沒有跟你的身對焦,你就好像活在行尸走肉的情況。就算你有很多的作為,但是你有很多的作為,會是處在無明的情況下,然後你造惡因,跟眾生結惡緣,都不知不覺、不以為然。
所以,你在播種惡因,因為你不知道,你也不以為然,但是不因為你不知道,就沒有因果。記得!不因為你不知道,就沒有因果。結果,因為你在跟眾生結惡緣、播種惡因,將來會有惡的果實呈現。當惡的果實呈現之時,眾生又在埋怨別人、怨恨別人,認為:「我沒有錯啊!我都是為你好啊!我都是慈悲啊!都是對的,我沒有錯…」然後都是在怪別人。你看,前面在播種惡因的時候,就處在無明的情況之下,你不知道你在播種惡因。
當惡的果現前的時候,你再怎麼檢討,就是檢討不到真正苦果的原因來自哪裡。所以,眾生就繼續處在苦海裡面,因為你找不到苦的原因真正來自哪裡,就沒辦法斷除真正的苦因。你繼續在播種苦因,也不知不覺、不以為然,這就是眾生處在「無明」的情況之下,主要就是因為你的覺性沒有開發出來。
覺性沒有開發出來,他就會繼續如此的在「無明」的情況之下,播種惡因、結惡緣,而自己不知不覺、不以為然,然後又把自己認為是正人君子,總是認為自己比別人好,自己比別人聰明,自己比別人慈悲…,然後別人對我們有所抱怨、埋怨的時候,認為別人在批評我、毀謗我、攻擊我,別人惡意、別人對我不友善…,這就是一般眾生習以為常的思維。在這種世界裡面,你是沒完沒了的繼續在苦海裡面浮浮沉沉。
除非有一天,你能夠來到:真正的靜下來,開發我們的明覺,去找出真正的苦因所在,去找出我們本身習以為常的錯誤的運作方程式,去找出我們很多的錯誤的觀念知見跟運作模式,去找出我們過去處在「無明」的情況之下,是怎麼樣在播種惡因、結惡緣,你要真正能夠找到,才有辦法真正從苦的根本原因來淨化、來斷除,從此你才會真正是播種的是純淨的善因、善種子,而那些惡因惡緣,會在你明覺的情況之下,逐漸的減少、減少、減少。
不要小看這樣的過程,這是你的生命的淨化,真正是進入到你生命的核心、DNA,生命核心裡面的改變、淨化,品種的改良、品種的提升,一定要深入到你生命裡面深層的心靈裡面,你的運作方程式,你的DNA,你的潛意識裡面。「四念處」的開發,就是由明顯的、外圍的、粗淺的明覺,逐漸的開發、開發出來,然後要再往越深、越微細的明覺去開發。所以,身、受、心、法,那是有次第、有步驟,逐漸的深入。
為什麼要來禪修?為什麼要珍惜解脫道?不是為了別人,而是讓我們早日能夠開發明覺,讓我們能夠了解過去的顛倒夢想,讓我們能夠處在明心的情況之下,一方面處處見法,一方面開啟我們的智慧,提升我們的生命品質。所以,參加解脫道,那是讓你的生命真的不斷的在成長,讓你脫胎換骨。
解脫道的禪修不是一般的禪修,但願大家好好珍惜,今天就跟大家勉勵到這裡,你在坐的時候、走的時候,都清楚知道你當下的動作、狀態。靜坐的時候,好好的觀呼吸,呼吸長,我知道現在呼吸長;呼吸短,知道我現在呼吸短;呼吸快,知道我現在呼吸快;呼吸慢、微細,也清楚知道我現在呼吸是慢、微細。
把你的注意力、覺察點,第一個階段先放在鼻頭,人中上嘴唇這個地區,不要用力,是輕輕的把你的明覺放在鼻頭人中這附近,清楚的覺察你的呼吸,每一個氣息的進出、進出。靜坐的時候,放輕鬆的觀呼吸。離開禪堂或是要下座,每個動作我們都保持清醒明覺,後面「身念住」逐漸深層的開發,我們還會陸續跟大家介紹,但大家要一歩一歩紮紮實實的去做、去開發明覺。所希望跟大家講的,沒有贅言,沒有那些花拳繡腿,都是直接乾淨俐落的協助大家開發明覺,而且將來不管是動是靜,你都能夠應用。
大家要好好的用功,好好的珍惜,謝謝大家!,,,,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往聞耆老言 茲洞深無際 暗中或識路 塵外別有世
幾思絕人事 齋糧窮所詣 棋終出易迷 炬絕入難繼
孤亭渺雲端 于焉山休憩 憑高眺城闕 擾擾如聚蚋
盡捐渣滓念 遂有飛舉勢 山靈娟清游 雨勢來極銳
濛濛濕莎草 浥浥涼松桂 瞑色不可留 悵望岩屝閉
                       -劉克宣

也許,思想該清晰一些。大雨落後,青綠的葉子才能顯出它的青綠;清新的空氣也才能嗅出它的清新吧!
菩薩不染,所以才能洞悉眾生的心念、眾生的需求,才能做不請自友。而祂能不染,乃是因為明瞭緣起性空啊!
我該如何思惟、如何做,才能觀照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世間一切生滅,猶如空中幻花呢?
我以我淺薄的智慧在做如實觀時,只觀善的一面,或偏執地只觀惡的一面;使我在過分的期待及碎心的嗟嘆之中掙扎度過,心不能安。偏執二邊實是過錯!
或許,該聽聽安‧雪麗對世間的讚嘆:「這世界這麼美好,我怎能永遠沉湎於無謂的憂傷呢?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