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竹林選讀 (5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遇到困難有兩種處理方法
090621「談情緒」講義.摘錄/如何無憂無懼過生活

形容情緒的名字詞很多是否只是分為自在與不自在二種。
正面的情緒    自在-愛.快樂.喜悅.自由       
負面的情緒    不自在-恨.憂愁.生氣.恐懼    

我最無法面對的情緒—恐懼

遇到困難有兩種處理方法:去改變它,否則便去面對它。倘若可以盡人力去挽回,何必憂傷呢?—去改變它呀!假如已經回天乏術,也毋須沮喪,憤怒和憂心都不會使事情回轉的。 ——聖提蒂瓦—— 

恐懼在原始感官中被形容為一種強烈感情的反應。發生時,在本能上有想逃離引起該恐懼情境的衝動,並出現如臉色蒼白、顫抖、心跳急速、口乾舌燥等生理狀態。

根據名心理學家約翰‧柏多斯‧華生的說法:「恐懼是三種自然情感的反應之一,另外二種是愛與憤怒。」

在這千變萬化、對問題永無解決之道的世界裏,人們渴求自身及所愛之人的安全。在自認為解決了難題時,產生原先問題的環境可能已經改變,因而引發另一個問題,情況依然令人困擾與迷惑。於是,他深感憂慮,就像一個在沙灘上築城堡的小孩一般,擔心著每一次風浪的襲擊。

「不論恐懼源自何處,它總是來自愚人而非智者。」

亞力斯‧卡羅醫師說:「當嫉妒、仇恨和恐懼成為習慣時,疾病就不遠了。」醫學的觀點是,假如無法消除煩惱與憂慮,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胃潰瘍、皮膚病、哮喘將更形惡化。當我們產生需求時,欲望的念頭會引起生理的失調,醫生發現病人有時是在自我期許下康復,而非醫師的診療。心靈的傷痛會徹底瓦解健康的身體。企業家若不懂如何排解憂慮及沉重的壓力,往往會英年早逝;而無論外界如何地騷動,能夠保持內心平靜的人,則不會引起生理與心理的疾病。

根據醫學上的觀點,治療功能失調症狀的患者時,須密切注意病人的心靈狀態;同時,憂慮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帶給人身體、心靈的摧殘。而且,一個長年憂慮的人通常會給家裏、辦公室中、以及社會上造成不愉快的氣氛,透過他個人的憂慮、驚慌引起的鹵莽行徑,經常會破壞了周遭的平和與歡樂。

如同憂慮可以造成自己及他人的傷害般,恐懼亦然。持續的恐懼使一個人處在長期精神戒備和劇烈掙扎的痛苦中。恐懼腐蝕生命、墮落人心,它是一種強烈的悲觀力量,時常為未來前途蒙上陰影。假若一個人懷有任何一種恐懼,他的思想必然受到影響,這種不健全的心靈狀況會慢慢侵蝕人性,而變成惡魔的主人。

如果對威脅的來臨沒有預先的心理準備,突然而至的危機可能會將恐懼轉變為驚惶失措。遇到問題不可氣餒,相反地,要明智地去克服它。沒有一個世俗的人可以從困擾中解脫,因此,不是問題本身來區分何者是智者,何者不是,重點在我們面對問題的態度。

=========================================
問題討論:

是否情緒是可以控制或練習控制它?
那要如何去面對負面情緒的感覺或處理方式?
那為什麼明知道會恐懼,還是用那種的心情瞻前思後,要如何停止這種反覆心理的投射呢?
壓抑自己不能控制的情緒或情感是否也是一種恐懼或害怕?
那真正無法面對的核心和自我成長的過程是否也有很大的關聯?
恐懼是否也是一種心病如果是如何根治呢?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吃飯修行
090621「談情緒」講義.摘錄/心定和尚齋堂開示 

   現代都講求IQ智能的高低及EQ情緒的好壞,而我們是不是有愛心、慈悲心?是不是容易衝動?這些都屬於EQ的部份。我們過堂吃飯也就是培養EQ情緒的重要課程。

 吃飯所要培養的愛心,包括供養的心、感恩的心。所以,吃飯前唱供養咒,就是以非常虔誠的心意,將我們面前的飯菜,供養諸佛菩薩、護法、一切眾生。我們有這個心意就有功德,這樣就是供養的心。

 因為,還有鬼神類的眾生,我們希望布施飲食給他們,所以,這也包括憐愍、慈悲、布施的心。在佛門吃一頓飯,首先就是培養供養心及憐愍、慈悲、布施的心,這是非常的重要。

 要吃飯得時候,都要發願﹕願斷一切惡事、願做一切善事、願度一切眾生。我們吃每頓飯,內心就這樣子發願。我們每天這樣發願,就有力量,不只這輩子,生生世世也都能記憶這些願力。

 我們吃飯的地方,叫做齋堂。「齋」的本意是清淨的意思,說明我們的身、口、意要能夠清淨,而「齋」在中國衍生為「吃素食」也叫做「持齋」。我們大乘佛教的地區,為了培養慈悲心,比較強調素食,所以,將吃飯的地方稱做「齋堂」;但是比較適當的名稱是「五觀堂」,就是說我們在吃飯的時候,要培養五種的心念。

 第一要有感恩的心,我們以因緣、因果相互關係的理論來思考,瞭解面前的飯菜如何到廚房來?是經過什麼人購買?米如何煮熟?行堂幫我們添入碗中,讓我們拿起碗來就可以方便吃到。米如何經過碾壓?米是由很多農夫種田來的,農夫一大早就要起來,不畏冷風、水冷,經過播種、灌溉、除草、割稲、曬榖、輾米。這些過程有很多的因緣,真的非常辛苦。想到來之不易,所以,我們以感恩的心來受用。這是培養EQ非常重要的一項功課。

 無論所吃的飯菜也好,走路過橋的公共設施也好,散步的公園也好,當中都有很多人的血汗。像現在的南二高公路,可以從九如、里港地區,直接行駛到斗南,在工程期間工程師、工人受傷的不說,光往生就有二十六位了。我們只知道在高速公路非常方便,但是都不曾想到建造這條路有多少人流汗?又曾經有多少人受傷?有多少人甚至為此往生?

 總之,我們若以因緣法來想很多事情,在這個世間上,從出世受到父母養育照顧;讀書受到師長的教育;做事業受到長輩、主管的提拔及同事的支持;日常生活中,警察維持治安,國家軍隊的保護,無一不是受到大家的恩惠,我們才可以平安順利的過日子。吃飯時想到這些因緣,我們只有心存感恩而已。

 第二要有慚愧的心。想到自己何功、何德、何能,受到別人飯菜擺得好好的款待?所以要發心,將來為社會、國家、眾生努力,發慚愧的心。

 第三是清淨平等的心。我們每一個人的個性不一樣,面前的飯菜不一定合我們的口味,不過總是不容易。若我們接受別人的禮品時,以歡喜的表情來接受,那送禮品的人就會非常的歡喜。同樣的,若我們以歡喜的心,不分別的心,平等的心來接受飲食,布施,供養的人得到的功德會更大,所以,要培養清淨、平等的心,沒有分別的心。

 第四因為人總要吃飯,所以,把這些食品當作健康食品、營養食品、藥品,是為了維持我們的體力,延續我們的生命,讓我們借假修真,但不能貪吃。佛門晚上的這一餐,就叫做「藥石」。

   第五就是精進的心,我們修行也好,做事業也好,初發心是為了自己的成就,也為了別人可以成就;自己圓滿,別人也可以圓滿;自己成佛證果,一切眾生也可以成佛證果,所以要努力,這些都屬於EQ的功課。最後、吃飽飯,還要迴向功德,祝福布施的人。因為他們送菜、送米,有不同的願望,有的希望身體健康;有的希望家庭和樂;有的希望事業成功;希望開發智慧;有的希望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世界和平。所以,我們迴向吃飯的功德,希望他們的所求可以隨心如意,這也是一種愛心。

======================================
討論問題:

喜《到慈濟取經》
喜是一種人人可是接受的感覺,請大家分享「喜」樂的心情,也請 老師與我們分享取經的收穫?

哀《外婆,您好嗎?》
哀痛-死亡人生的必經過程,往往我們都無法冷靜的面對這種情緒,又該如何調適心情?

怒《關心才能開心,心熱還需心冷。》
大家是否常常熱情過頭,熱屁股坐冷板凳呢?
或是為人和解,公親變事主呢?
大家在什麼狀態下會生氣,又是如何自我調適呢?

懼《這世界為什麼愈來愈漠然?》
如果你是陳同學,將來你遇到需要幫助的人還會出手幫助嗎?
看了這一篇文章,現在的你開車在路上,看到一人疑似車禍躺臥在血泊中,你會停下來送他去醫院急救嗎?遇到需要救助的狀況,您會義不容辭出手嗎?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緒:一直變化抓不住的心情
■ 090621「談情緒」講義.小金魚摘錄/許醫師諮商現場

以前我老是弄不懂,到底人為什麼會有情緒?
情緒的來源、意義及本質為何?
或這樣說好了,情緒存在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這實在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絕對有必要從新時代身心靈的觀點來好好探討一番。就宗教的修行觀而言,情緒似乎是個不歡迎的東西,宗教都是期待人們必須表現出平靜、詳和,且彷彿永遠不動怒的樣子。一旦你輕易地動怒,一個原因是你的修養不夠,修行沒有到家;另一個原因則是你前世不修、業障太重。因此,憤怒、嫉妒、悲傷這類的情緒,是一個人的靈魂提升不夠才會出現,也是屬於世俗眾生、凡夫俗子的特有產物。一個修行人被期待臉上必須永遠掛著笑容,必須永遠不能動怒,一動怒就破功了。(唉!真是太累了!)

情緒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過多過少都會出現問題;色彩太少當然索然無味,色彩過多卻也眼花撩亂、漫無章法。情緒來自生命底層,為生命增加色彩,但它卻又如此地不可預測,令人又愛又怕。情緒和我們的真正關係為何?

我們能信任它嗎?還是---它是一個來自潛意識的危險東西,猶如核能發電或核子彈和世界和平的關係,一不小心「砰」地一聲,你多年苦心營造的形象及人際關係立刻完蛋。
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你又是如何看待情緒的?

你也許很生氣小孩不唸書、不專心、愛玩一天到晚打電動,但是聽了教育專家的話,「生氣是無濟於事的」,於是你改為「柔性勸導」。結果一天下來,也許工作不順,回到家又是同樣的畫面;你終於抓狂了,發完一頓脾氣之後,你可能反過來開始責怪自己---你看又是情緒惹禍。

你也許很愛父母,但看著他們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愛亂吃藥〉,你真是又氣憤,又痛心,〈只是有一天,〉你終於忍不住和父母吵了起來,明明知道自己是為他們好,卻總是沒辦法好好說,一說就吵架,又不能不說。一方面你覺得自己沒有錯,一方面又覺得自己不該用那種口氣,惹得所有人不開心。

此時你也會想:都是我的情緒、我的急性子和壞脾氣惹的禍。諸多觀點或諸多現象,都反映出現在人對情緒的又愛又恨。
=========================================
討論問題:

那我們又該如何做呢?
是該壓抑嗎?
還是任由情緒發作?
還是轉換心情面對?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0531「安住」體驗活動時間表
09:00~09:40 全身放鬆掃描\數息\分享討論
09:40~10:00 聞思法義與討論
10:00~10:20 經行
10:20~11:00 森林想
11:00~12:00 體驗心得分享及討論

森林想
天空想… 大地想… 樹想… 流水想… 天空想… 大地想… 樹想… 流水想… 天空想… 
■ 輯/歸零 摘錄自/聖脈生命教育協會.如來禪森林想

中阿含將森林想(arannasanna)譯成「無事想」,指看待一切人事如「森羅萬象許崢嶸」,體會「結盧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不但涓涓溪流、颯颯松濤是如來的法音宣流,連人們的議長論短、爭奇鬥豔也都視為如來的法音宣流。

遠離人我對待則無事。森林想就是取萬物都在說法的相,在五光十色、亂哄哄一片聒噪中中聆聽到萬籟俱寂。

一個人走到山頂面對天地,自然感到心胸與森林打成一片,放鬆去感覺森林萬物在想什麼,此時的想就不會想到人世間的事情,想的不再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是想著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連人與人之間的對待也變成人與大自然的對待。

此時修森林想,無事想,各有各的因緣想,六根對境,取因緣等於自然無為,不逞強、不造作,超然的看待。森林想的主要目的是回歸自然無為,不起人我對待,完完全全的接受六道輪迴,不做是非善惡的判斷,連人道比畜牲道好的判斷都沒有,是各得其所的平等,是天地位、萬物育的等量齊觀。與森林一起呼吸,與萬物同在。

以後我們不必到森林,就可以做森林想,看到一隻蟑螂、蚊子我們就可以進入森林想,試著模擬蟑螂、蚊子的六根對境,試著進入蟑螂、蚊子的世界。隨時隨地欣賞一滴夜露掛在蜘蛛網、葉柄、花瓣上?欣賞一隻螞蟻、蜜蜂、蝴蝶各種昆蟲的一舉一動。

天空想… 天空想… 天空想… 天空想… 天空想… 天空想… 
當你走在陽光中 感覺身體變輕了。注意力在那裡,那裡就是你,
當你走在天空中 感覺身體變輕了。注意力在那裡,那裡就是你,
這樣子去體會世間沒有別人!是這樣子完全進入,叫「入流」。
猛然發現你就是陽光、天空、雲,陽光、天空、雲的過去現在未來就是你!

大地想… 大地想… 大地想… 大地想… 大地想… 大地想… 
在森林裡面你感覺大地的柔軟、感覺大地的豐饒,那麼無分別地長養萬物,內心深深地感激與感恩,欣賞大地柔軟的承載眾生,不管你怎麼糟塌它、踐踏它,它都完完全全的接受。

樹想…  樹想…  樹想…  樹想…  樹想…  樹想…  
感覺我就是樹,以樹的六根去觸這個森林。同時感覺整個森林對樹的六根全方位的影響。樹木的地水火風空、見聞覺識分別是什麼?以樹木明顯有趣的特徵,從葉、花、果、枝椏、樹幹、樹根的形態、紋理,看到每一個線條、造形都是樹木走過的心跡。
放鬆地站在他的面前,與樹交換呼吸,對方吸氣,我呼氣;對方呼氣,我吸氣。漸漸地感覺雙方流動,我就是對方,我就是樹,對方就是我,樹就是我。

流水想… 流水想… 流水想… 流水想… 流水想… 流水想… 
我就是水。
眼、耳、鼻、舌、身整個開放,讓水不斷地流進身體。
從頭到腳底,從腳底到頭,貫穿全身上下。
感受水在身體的滋潤,沖擊,流動。
從皮膚的表層接觸開始,穿透皮膚到身體裡層,一層一層的滲透到身體每一個細胞,漸漸的整個身體溶化為水,入水之流,體會水就是我,我就是零,零就是完全的收縮膨脹。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覺察之道
■ 空城計輯.出處:陽竹林部落格.作者:華東藏

觀一:我覺得可以運用課堂上教的方法,就是你跳出來看一下自己到底在幹麻?出現的念頭多如繁星 ...,但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這時候的你,會出現這種心境來產生那麼多的念頭 ( 刺激 -> 反應) ,然後你就知道自我、以及自我受到甚麼樣的刺激來產生這時候的自己,我這幾天有這樣的體會,發現改變根本不應是刻意的 因為自然你就變好、變得正念了。

空城計:上完兩堂讀書會後,發現原來週遭發生的很多事都跟我們的我執有關。就人與人間常發生的衝突來說吧!其實就是兩個堅守自我基模發生了衝突:一個要求對方要依照他的想法去做,一個則得為什麼不是依照我的想法去做?當雙方態勢勢均力敵時則衝突一觸即發,當雙方態勢高下分明時則註定有一方要先忍下來。惟當一旦爆發時就不可收拾,看清了就覺得原來自己一直以來被自我基模禁錮住了,不覺失笑!

Amy:要懂得覺察,觀而不落入分別、觀而不落入是非,實在是很難!可否請師兄再深入、再細部一些舉例,關於練習「覺察」「怎麼看」的教育。

「覺察」並非是一種方法。

  如果我們開始想:「我要覺察自己的心念,我要覺察別人的心念,我要覺察一切…」時,我們就落入了意識的圈套-能(覺察)所(覺察)立判,我(覺察)法(覺察)二執又一併湧現。您說,是不是又學了一個新把戲,看看能不能安心呢?

  同樣的一句話,我們用「分別」來代:「我要分別自己的心念,我要分別他人的心念」,和上面所謂「覺察」是否很像?是的!我們又落入了「分別心」的死胡同。

  祖師云:「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簡單講,「覺察」是一種圓淨明覺、了了而不分別的心境。你聽到有人在吵架、救護車的喧囂,但又同時聽到了電線桿上一隻藍鳥在叫;你觀察到了所有危機及處理的先後次序,但是內在有一個湛然不動的覺性在觀照這一切。

  只有在甚深的定力中,才能覺性觀照、不起分別。

  所以,練習「覺察」的第一步,不是用意想在練習「覺察」這種方法,而是練習「定力」!當然,定力不會是「我要定下來、我一定要定下來…」的焦慮狀態。

  這就是我們所提過:學習「怎麼看」,而非「看什麼」。

  「定力」的產生,來自煩惱的止息。所以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為,奉行以上教義,會使我們的煩惱輕減。而「自淨其意」就是「覺察」的功夫,清淨意識分別所帶來的熱惱。覺察外境,不起分別是謂假觀;覺察內心,不起分別是謂空觀。

  止、止、止,行者!靜止其意、空虛其心,止而後觀,方是覺察!


想討論之議題:    
1.    妙觀察智與覺察有沒有差別?若有,差別在那裡?    若沒有,則為什麼沒有差別?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如何觀察事物的八個面?
■ 空城計輯.出處:學佛問答21-116.講述:淨空法師

  觀察事物不必觀察八面,能觀察六面即可。古大德常講,能清楚觀察事物的六面,便不再迷惑了。例如,我們觀察因颱風引發的水災、水患的現象,從你觀察到的相,明瞭現相的體是什麼,即現相是由何處發生的,這需要功夫、智慧。能現現相的就是體,體是法性,我們從現相上便見性了。相不平,性平等,能如是觀察,即入此境界,便是禪宗裡的「明心見性」,你就不是凡夫了。你通過觀性、觀相、觀事、觀理,就能明瞭現相的前因後果,同樣知道如何面對現前的環境。你能從事、理觀察事物,就能全部明瞭,便可判斷出何時將發生何事。繼而再觀察其因果,因果的轉變、因果的相續、因果的循環,於是你便能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免受災難。

  此話說來容易,修學起來需要時間,需要下功夫。否則,眾生很容易成佛。不過此事於理上來講,的確如此。何以故?凡夫念頭一轉就成佛了。佛與凡夫在一念之間,一念覺悟,凡夫成佛;一念迷惑,便墮為凡夫。

  學佛是學覺悟、學智慧。眾生如此長時間聽聞佛法,為何不覺悟?是何因素障礙了覺悟、智慧?是自私自利!因此,學佛首先必須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捨棄,學佛便會很順利。如果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即便一切諸佛為你講經說法,你都不會覺悟。何以故?自私自利的念頭如茅塞一般塞住了你的心竅,若欲開竅,必須把茅塞打掉。因此,佛法修學的障礙很多,重重無盡,自私自利是第一個障礙。我們學佛如果不能突破此障礙,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便得不到。

  你能如此觀察事物的八面,或者六面,便相當有智慧了。你觀察現前世間如此動亂,能不受外面境界所轉,心地保持平靜。何以故?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心裡沒有恐慌、憂慮、牽掛、煩惱,永遠保持心地的清淨、平等,永遠保持高度的智慧。縱然災難現前,你同樣很平靜。縱然遇到不幸,像美國911事件飛機撞擊世貿大樓,你在那架飛機上也不會受難,肯定能夠往生。何以故?不驚不怖,人隨時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非但不埋怨、憎恨恐怖分子,還心懷感激。因為如此一來,我可以早日往生極樂世界,否則還要在世間多受幾年罪。所以,我們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面。

  因此,我們必須天天聽經、念佛,吸收佛菩薩的氣氛。二六時中,佛號不斷,心中只念阿彌陀佛。除此之外,不掛礙任何事物。保持心地清淨,不夾雜絲毫的不善、染污。心地純淨,行為純善。以純淨、純善的心行,便可高品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想討論之議題:    
1.    我們平常在觀察這世界上所有人事物時,是否能夠真正觀察到現相的體?還是眼見為憑?以為自己所見到之相才是真實的?    
2.    究竟該如何觀察才能生起妙觀察智?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把世間學問變成自己的「妙觀察智」
■ 空城計輯.出處:禪說莊子(四).作者:馮學成

  現在少林寺的永信大和尚像CEO一樣地運作,把少林寺推向世界,政府獎勵他100萬的越野車。雖然現在佛教界有部分人對他意見很大,說他不務正業,但是政府歡迎啊!他給河南省創造了上百億的商機,政府怎麼不歡迎他呢?老百姓怎麼不擁護他呢?少林寺附近的老百姓早就奔小康了,峨眉山附近的老百姓還沒有奔小康嘛!所以你看他還是菩薩道,只不過不像別人在禪堂裏每天“摩訶般若波羅蜜”這樣念,他這樣做嚴格說來還是有它的好處,他這樣做提升了中國佛教的地位,提升了少林寺的地位,儘管這種作為與傳統佛教不盡相似。我們說漢傳佛教有自己的傳統,但我們看西藏的喇嘛廟哪個不做生意呢?從明清以來,一個寺廟就等於是一個市場。哪個大寺廟沒有馬幫?哪個大寺廟不做點藥材、糧食、獸皮、金銀之類的生意?有些還開錢莊,所謂“錢莊”就是小銀行,古已有之。西藏那裏的寺廟受經濟條件所限,老百姓少而出家人多,要讓老百姓來養,就養不起,只有通過這些商業活動才能養得起。當然漢族地方僧少供養者多,還用不著去做生意,當然少林寺也開了先河,第一個吃螃蟹,也還是了不得。

  所以“運量萬物而不匱”,一方面我們不要去對萬事萬物“分別”,但另一方面我們要善於“分別”。不然佛教提出“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幹什麼?提出“一切智智”幹什麼呢?“一切智智”就是讓你“善能分別諸法相”,對萬事萬物要了然於胸;但同時又不要“妄生分別”,能“於第一義而不動”。實際上是不要在煩惱性上去“妄生分別”,“妙觀察智”就是讓你多多益善,就是讓你能夠“分別”一切,讓你比任何人聰明,比任何人都智慧。所以我說佛法也不是拒絕世間學問,它要把世間學問變成自己的“妙觀察智”,變成自己的“一切智智”。為什麼講“無分別”呢?是要我們在煩惱性上不動心,這樣才行。

  “運量萬物而不匱”,結合佛教的“一切智智”、“妙觀察智”來看,我們不能拒絕這個東西,但是不少學道的人往往要拒絕這些東西,認為只有蒲團上才有道,我覺得這是愚癡的表現,那是絕對不行的。

空城計:我摘錄上述文章並不代表此文章代表我想法,我想要請大家看完文章後進行討論。

想討論之議題:    
1.    當您觀察到現在少林寺的演變後,您自己心中會對少林寺的演變有什麼樣的想法嗎?若有,請問您心中的想法是什麼?
2.    當我們觀察到外界或內心後,心中若升起想法係屬於分別心嗎?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倒看的世界
■ 空城計輯.出處?

拿破崙曾經說過,如果以地為始,丈量他的身高,他當然要比別人矮了,然而,如果以天為始而丈量的話,那自己就比別人高了!
正像影片《死亡詩社》 (Dead Poets Society)中基丁 (Keating)老師的話一樣,有時,人應該懂得,站在不同的位置,不一樣的看待這個世界 ……或許,錯亂看得世界,反而更加美麗……

想討論之話題:    
1.    請大家說說平常都是如何觀察外界人事物?
2.    請大家說說平常曾經觀察自己內心嗎?都是如何觀察自己內心?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自我概念的發展與修正
■ 摘錄自:心理衛生---現代生活的心理適應,林彥妤等譯,桂冠,1991

◎自我概念的定義:一個人對自己行為、能力、或價值觀的感覺、態度及評價。
Carl Rogers (羅吉斯):在個人思想和經驗中最重要的部份是對"我"的看法,即自我概念。它會影響個人如何去認知周遭的世界,進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個體看自己的各種角度,涉及所扮演的各種角色,對自身所有的標示與描述。
●自尊(self-esteem):對自己的想法或評價。若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則自尊較高;對自己有許多懷疑,不肯定自己的價值或不喜歡自己,則自尊的程度較低。

●理想的自我概念(ideal self-concept):是自己希望成為的型態
●現實的自我概念(actual self-concept):是目前自認為的型態

當兩者較接近時,個人擁有較好的自我概念;當兩者差距太大時,個人對自己有較多的不滿,並擁有較差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發展:小孩子從別人對待他們的方式逐漸學會如何看待自己。
  自我概念的發展在時兒童中期(十歲左右)前完成。

1) 父母的角色:
  ●能培育出高自尊小孩的父母特質(Stanley Coopersmith):
a)    情緒穩定、自尊較高
b)    與孩子的關係親密、對小孩溫暖有感情(對小孩表達愛與接納)
c)    鼓勵小孩獨立、有相當自由的空間
d)    提供清楚的行為準則、對待小孩的方式與小孩的自我評價一致
  ●能培育出高自尊小孩的父母特質:
a)    低自尊, 對組織家庭缺乏信心
b)    常以嚴厲、不尊重的方式對待小孩
c)    其典型的處罰方法是:愛的剝奪 (withdrawal of love) 例如"因為你做這件事所以我不喜歡你",而不是說"我喜歡你但是不喜歡你做的這件事"。
d)    未提供行為準則,以嚴厲或隨意的管教方式企圖來控制小孩
 
2) 其他因素:情境會對自我評價產生暫時的影響。
但環境對自我評價的影響基於我們原有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與其它問題的相關性
●    身體意像與自尊之間相關較高到0.5,即對自己身體感覺良好的人,多半對自己的其他層面也有不錯的感覺。
●    自我概念與焦慮程度有關,具正向自我概念者焦慮較低。
●    接納自己與接納別人間也存在相關,一個自我概念好的人,較易接納自己所有的知覺和感覺,就較能了解與接納他人為獨立之個體和感覺。
●    自我概念與心理適應間有高相關。 適應不良:"經驗與自我間不一致的差距太大"。
●    自我概念不佳者:易有焦慮與憂鬱傾向。自我概念過度正向者:傾向過度控制和使用否認的防衛方式

◎自卑情結的七大症狀(Don Hamachek): "自卑情結"是強烈且持續地對個人能力感覺到懷疑
1)    對批評較敏感
2)    對讚美拒絕
3)    極端批評的態度
4)    傾向於指責
5)    受害人意識
6)    厭惡競爭
7)    傾向隱居、害羞和膽怯

◎改善自尊的方法:
●    標語速成法:寫出三個對自己的正向描述,每天念一遍,之後即能自動經常性地正向思考。
●    認知行為治療:以思惟、認知來改變行為,視思考為一種習慣。
●    以個案為中心治療法(Rogers):增強個案的自尊感。
●    Michael Mahoney 治療法:在第一階段先消除自我批判的想法,第二階段建立正向的思考。
●    Arnold Lazarus:長期應處理個案的行為、情緒與人際關係,否則只有短期效果。
●    現實治療法(William Glasser):強調給學生成功的經驗,使其經驗到某種作為會導致成功,他就會自視是有能力的。
●    失敗解釋法(Carol Dweck):改變學生對失敗的解釋。將失敗看成只是「還需調整方法」的訊號,而非世界末日。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6/21 由「小金魚」主持的「談情緒」讀書會要上場囉!


人有七情六欲,所謂「七情」是指怒、喜、思、憂、悲、恐、驚。
有了七情六欲,就會有愛惡取捨;所以又加上了「喜歡」與「討厭」的情緒。
情緒是不易控制的,而且它的力量強大,破壞力驚人;
這麼多情緒要如何面對它、體驗它、紓發它、昇華它,
變成組構完整健康的「自我基模」必要的配備呢?
且聽我們 6/21 小金魚帶領我們一同體會「情緒之旅」!

PS. 為讓大家有更深刻對主題的了解,華東藏老師對討論流程有以下的修改建議:
老師引言(約10分鐘)
主持人練習帶領讀書講義資料(約40分鐘)
大眾踴躍討論(約40分鐘)
老師帶領大眾深入探討主題及大眾討論(約60分鐘)
結語(約30分鐘)
快樂賦歸

         03/29    談自我(上)-華東藏  
         04/12    談自我(下)-華東藏  
         05/17    談觀察-空城計 
         05/31    談安住-Jen
         06/21    談情緒-小金魚
         07/12    談個性-常不輕 (即將登場!!!)  
         08/02    談關係-觀菩提  
         08/16    談生活-觀一  
         08/30    談欲望-小芸      
                   09/13    談兩性-自然

                    09/27    談淨土-Amy  
         10/18    談情感-小鸚

此次地點在風光明媚的南庄鄉喔!
我們特別商借了南庄某民宿的場地,蓋於水上如同水上船塢。
盛情的女主人還貼心地準備了餐點水果招待大家喔!
也希望大家當天可以準備自己喜愛的食品或菜色一同分享啦!
時間一樣在6/21早上8:30診所集合前往,大約下午三點討論完畢。
請期待……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摘錄自《心靈與思想》J. Krishnamurti著;羅若蘋譯:方智,民85

因為我們所有的活動都是基於自己的利益,我們總是先想到「我」然後才輪到你,所以我們要試著找出自我最深層的本質。在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中,辦公室的活動、社會的活動等等,在我們彼此的關係中,自我中心的活動不斷地運作,即使我們在冥想時,或者當我們認為自己有宗教信仰時都是如此。究竟什麼是自我?自我是非常不同的東西,從開始到結束它永遠存在。

你是否可以自由地處理這個問題?無拘束地發現自我的本質和它深層的基本要素?人們認為他與別人是分離的,可是實際上真的分離嗎?個人的特質、個性、偏好、性向和品格—是他生在其中的文化產物,還是為了適應文化而衍生的個性發展?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首先,你是什麼?你的活動是基於自我而來,從早到晚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在活動。你採取行動的中心思想是什麼,那個中心充滿了你的恐懼、焦慮、悲傷、痛苦、感情,想從這裡尋求快樂、啟示、上帝或真理,自我是什麼?它如何變成一種存在的東西?你有可能知道自己確實是什麼嗎?不是那個你認為的或希望中的自己?有可能完全地認識自我和它的本質嗎?有可能超越自我支離破碎的活動嗎?

自我,這個中心是思想創造出來的嗎?你是什麼?你是一個名字,一種形式,和社會文化的一個產物。這個文化長久以來都在強調你是獨立的,是一種具有身分的東西,對嗎?你有你的個性和特別的性向,可能是具有侵略性的或是屈從的個性。文化的形成是由思想引起的,你的個性難道不是由這種文化塑造出來的嗎?

我們就是要指出自我什麼都不是,它僅僅是文字和記憶而已。所以自我是屬於過去的東西。觀察自己,在你和別人的關係裡知道自己實際是什麼。然後你開始看到自己是什麼,你的反應、偏見、結論和理想,以及你的種種。那不就是一個一連串的記憶與回想所產生的結果嗎?

所以自我和自我的結構是以空無做為基礎。自我深沉的內在絕對「沒有任何東西」。而當思想明白在人際關係裡沒有它的地位時,愛才有可能展現它的美、它的偉大、它的重要。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摘錄自《靜思語(二)》釋證嚴 著;慈濟文化,民88

【一根小螺絲釘】
做人固然不應將自我看得太重,但也不要自輕己靈。即使自己只是一根小螺絲釘,也要注意有沒有鎖上、鎖緊,以便充分發揮功能。

【將「我」看淡些】
人都因為有一個「我」作中心,才有病態、有麻煩,所以要將「我」看淡些。

【勿隨順逆起伏】
人常會受到周圍環境影響而起心動念,接觸順境時,就高興地得意忘形; 遇到逆境則煩惱悲泣,這都是心隨境轉,被境界所牽制而喜怒無常、起伏不安。

【我是誰?】
人往往不知道自謙,懂了一點點,就認為自己很了不起,起心動念沒有一刻離開「我」,凡事以「我」為中心,自認「我」說得比你有道理、「我」做得比你好,時時把「我」填滿了自心。
若將「我」仔細分析一下:在未出生之前,我是誰?出生在人間,我又是誰?今天與人計較,又能得到什麼?到底哪一天、哪一刻的我,才是實實在在的「我」呢?其實,每一個「我」都是虛幻不實的。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