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華東語錄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murmur by 陽竹林 (sunbambootree2)
  • 我喜歡純手工藝品,就好像我偏愛中醫一般。簡樸、細緻、敏銳,最重要的是:獨一無二! 好的中醫師不能大量生產,醫病對話所凝聚的處方經驗,也無法大量複製。 雖然比不上機器製作的商業效率,但每一次撫觸的刀工刻痕,都充滿了生命精神!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怪罪別人不如反省自己

反省自己不如接受無常


■ 文/華東藏


小明沒收好玩具,不小心絆倒,哇哇地哭了起來。寶貝孫子的阿嬤用力拍打著地板:「地板不乖、地板不好,都是地板害金孫跌倒,該打該打!」從小開始,我們學會為自己的痛苦挫折,尋找怪罪的理由。

「都是你的錯啦!」只要找到該負責的人,彷彿自己的痛苦就可以減輕似的。這種轉嫁的能力,隨著社會歷練,功力愈來愈深厚。學生學不會怪老師沒教好,老師教不好怪學生不用功。戀人劈腿怪對方不體貼,孩子讀書差怪父母沒給好環境。看台灣的怪罪風氣,只要看看小車禍現場,一定是兩方下車開口先罵,誰也不讓誰,似乎罵得大聲的一方就是對的。只是這樣怪罪連年,我們也沒有順心到那裡。

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有些事是找不到可以怪罪的人的。921大地震,88水災,我們找不到引發地震、策動颱風的人事,只能怪老天,為什麼要降下這些天災。但老天在哪?人們勢必要為自己的痛苦找個人來荷擔,讓別人也痛苦這才公平。所以,我們怪政府,繳稅不工作,沒做好土石流的防範工作。卻沒想到,自己濫墾、濫採,架構建築於危險的河床邊,可能是導致悲劇的主因。

只是,不管我們如何謹慎、努力,危機、災難幾乎年年都來拜訪人類。沒了地震海嘯,就來病毒疫情,要不然也會有食品成毒品的危機。放眼人類歷史,幸福平安的日子沒有幾年。就算是自他無過,我們還是會病會老會死,這些要怪罪於誰?這世間原本就是無常,在山河大地眼裡,我們如同螻蟻。所有的怨罪責怪,早已淹沒在黃土一坏。

過去的人們遇到了社會大難,皇帝會齋戒沐浴、上泰山祭天求雨,懺悔自己德行不夠,不能保得天地風調雨順、人民豐衣足食。姑且不論這樣的行為是否阿Q,但至少起了一個帶頭作用,皇帝都能躬身自省,何況平民百姓。於是從上到下,人人能為自己那塊負起責任,社會人禍就少了。或許對於天地祥和之氣有所提昇。

有佛家有「共業」的說法,不管自己掃得門前雪清淨,眾生同住的環境是我們一起創造出來的,需要共同承擔後果。日本佛教聖者「日蓮上人」生處戰亂災禍、瘟疫頻仍時代,他認清了這些災難原因是由於人心兇狠殘亂,因而在西元1260年上疏著名的「立正安國論」,祈請當時的龜山天皇給他機會,以法華經義淨化人心,定能護國安民。也因此開創了人人向善的安定盛世。

如果人人都肯自我教育,在「怪罪別人」之前先「反省自己」,不要怪為什麼環境這麼髒,只要每個人看到垃圾都會順手撿起,我們會少了一些怨對、多了一些相互提攜。這個依報的環境也會因此轉穢土成淨土。推至究極,如果我們能時時安住己心,那麼便是時時安住幸福,「無常」-只是幸福由大調轉為小調的變奏曲,有了無常,我們會更珍惜安定的時刻,創造每個剎那間人我的圓滿無礙。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華東語錄》無知無識

■ 文/華東藏


破除「所知障」最好的辦法是「無知」

破除「煩惱障」的好的方法是「無識」


佛家說,人有兩大障難:一是「所知障」,一是「煩惱障」。所知障的意思是說,人會囿限於自己的知識,只能理解到知識範圍以內的事。對於佛說的生命真相之智慧,便無法了解。而煩惱障是指,人有欲望、情緒、執著等種種煩惱,讓我們常常陷入生活的泥沼,飽受痛苦、求出無期。

恰恰好的是,所知障的對治辦法就是「無知」;而煩惱障的對治方法就是「無識」。但是,人為了要求生存,努力學習的就是「知識」,如何能無知無識地過好生活?可能連生存都有問題了…

二障不能突破,所以,人充滿了痛苦與矛盾。

既然,知識是必要的,而痛苦是不要的。我們要想想辦法獲得知識的好處,卻免除知識所帶來的壞處。

「無知」意謂著對於舊有知識的清空。人為了生存,學習到了水源開發、農作物基因改良等確保生存、方便生活的知識;但也因為過度的開發造成生態的污染、自然的反撲!這讓我們學到一個教訓-適當的反璞歸真是必需的。知識讓我們的生存無憂,但可能奪去了他人的生存權利。讓我們放下一點對知識的渴求(包括學歷背景、工作昇遷、理財投資、權力鬥爭),偶爾感受一下溫煦和風、天地甘霖的生養氣息,感受一下純美浪漫的音樂,毫無所知地純然感受、不帶評論地自然感受,我們可以暫時免除「所知障」的迫害!

「無識」指的是對於種種欲望、情緒、執著的「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欲望不一定要達成、情緒不一定得壓抑、執著不一定要揹負,僅僅隨心所現、隨緣所成。我們可以努力,卻不一定要求成果回報。所有成果都是眾人、眾緣和合而成的,不可能是只有我們一個人能夠達成。不管結果如何,只是生命中的滄海一粟,我們都能面對、處理、接受、放下。會這樣想,你的煩惱也就是大家的煩惱,單一你的「煩惱障」就會立即減輕。

我們因為知識得到了許多生存的安全、生活的安定。但是,過度的知識需求、知識依賴卻造成了生命的空虛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追逐些什麼,追逐到了又如何?!以至於現代社會,物質生活什麼都不缺,卻有許多人得到憂鬱症。「無知無識」的教育,能夠讓我們在無盡的追逐競爭中,暫時喘一口氣。

因為,只有停止追逐才能體會到生命的至福!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華東語錄《無趣之趣》

■ 文/華東藏
  

對一切感覺都沒感覺時,

才能真正「活在當下」,

感受到全然的生命熱度!


朋友們都以為我的興趣也是全方位的,從唱歌、音樂、攝影、電腦,到最新的電子產品,我都表現出十足的熱忱、興味盎然,彷彿對生命有無窮的熱力!

不只如此,我似乎對每一個人都有興趣,懇切地願意了解他的喜怒哀樂、成長點滴,還有他的未來走向。無一不在我關注的範圍。

朋友問我:「你是如何保持對於生命的熱忱的呢?」

我淡淡地回答他:「因為,我對一切都沒興趣。」朋友睜大了眼睛,說不出話!

生者終將死,愛者終將離,爭者已垂老,恨者已成塜。看透了世情無常,怎麼可能會對這無常的世間有興趣呢?

因為,不再對單一的人事物執戀趣向,也就開始對於全然的人事物有了興趣。

每一個當下,我不緬懷過去失去的,也不期待未來尚未有的,是種滿滿的富足!

每一個當下,我不評論誰是好的誰是壞的,全盤地接受感受,是種盈盈的感動!

於是我便保持了對生命最初始的純粹熱情,是因為我看到了終點就是起點,循環沒有盡頭。

這「無趣之趣」還真有趣:一種沒有負擔的愉快解脫!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


吃不吃素沒關係,出不出世有關係;

信不信佛不重要,幸不幸福才重要!

◎文.華東藏


當我們面對一個問題時,

習慣要解決它,就必須做一個決定。

這個過程,其實是「思想」當作主角,全場演出的。


我們舉個例子:


有人勸我要吃素。

吃素好不好?

我應不應該吃素?

我要不要吃素?

吃素是否比不吃素來得好?


大概就會立即反應出現這些考量。

考量的重點,很清楚。

都是以「我」為中心,以「我」的利益來做考量的。

所以,一定會衍生出「我」跟「你」的對立關係。


因為對立,就有了是非。

衝突出現,幸福就會不見。


我們以《心經》中的「五蘊皆空」角度來看:

有人勸我要吃素。(這是「色」)

吃素好不好?(產生了好與不好的感受,是「受」)

我應不應該吃素?(開始以我為中心利益考量,這是「想」)

我要不要吃素?(做一個決定,怎麼做。這是「行」)

吃素是否比不吃素來得好?(既然支持了某種行動,就會不支持反面,是分別心的「識」)

這麼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思考課題,

它的根本卻一樣是「五蘊」所生,

結果必然是個「業」。


同樣的主題,你可以放入其它。我們會發現,作用力類似。

人我的分別,會使我們過得不幸福。

所以,信不信佛不重要;身為人類,幸不幸福才是我們想要的。


在學習中,輕輕地放下門派之見、宗教之見、男女之見、賢愚之見。

世俗皆欲分別好壞,進而愛惡取捨。

在不分別的智光中,便是出世之修行。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關心才能開心,心熱還需心冷。
■ 文/華東藏

你是否在意家中的環境,照顧得一塵不染。
但是,你曾小心看一看自己的心是不是乾淨呢?
「它」是不是負荷了過多的期望與責任,
遊走於眾多關係之間,複雜了原本心的音調。

如果是的話,不如先將心門關起。
免去外界的雜音,便可以傾聽自己心裡的聲音。
關心之後,才能真正地開心。

你是否常常熱情過頭,熱屁股坐冷板凳呢?
為人和解,公親變事主呢?
幫人打點一切建議一堆,最後換來一句「都是你啦!」

熱心熱情,還需一顆清靜的心。
不如先將自己的心冷卻下來,
靜靜地看待。
在靜中,少了一絲的情緒,
會讓你更能清楚看到事物的全貌。
心熱之前,還需先心冷靜。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心是不能累的-累了,就要休息。


心是不會累的-會累的,就不是真心。

◎文.華東藏

人的心,提供了心理動力,驅使我們去做一切事。
所以只要心累了,所有的行動就會變得索然無味、全然沒有意義。
那為什麼這個「心」會累呢?

因為它有很多的期望、很多的夢想;希望一切事能依此心行、順心而現。
當期望與現實衝突的時候,心就會很累。

那是因為心有了雜質(期待、值不值得、有無回報…等),
這是標準「意識心」的表現。有所分別、有所愛惡、有所取捨。
並非「真心」。

去除了雜質的心就是真心,是改革後的心、是純粹的心、是不生不滅的心!
在所有的禪定具足後,心回到它的本質-如如不動、光明遍照,卻又恆常不住不執;
故能映現一切世間人事,遊戲人間,
順一切境,若必要又能轉一切境,而不為境界所轉。

時時開心、時時感恩、時時不住、活潑靈巧…
這樣的心,怎麼會累?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在這個世界上,

    生存比生活重要,生活又比生命重要。

    在淨土世界裡,
    生命是唯一重要的。

    沒有生命的幸福充滿,生活有什麼樂趣?
    沒有生命的熱情盎然,生存有什麼意義?

■ 文/華東藏

或許是因為島國心態,或許是因為歷史政治背景,台灣人總被教育「一定要打拼」!
從小聽最多的話是「如果不認真讀書,將來沒前途」。
於是,我們的童年回憶最多的就是讀好書的壓力與讀不好書的陰影。
長大後,不管自己是不是塊讀書的料,耳邊又響起「事業要成功,將來好娶某」。
我們又花費了幾近所有的心力在工作、社交、經營關係,超時工作成了常態。
事業成功了,水某也娶回家了。但是卻沒多少時間花在老婆身上,除了種因生子這些必要的功課。
因為,「一定要打拼」迴響不斷,事業好還要再更好,財富多還要再更多。
自己提醒自己還不夠,所有的家庭的成員都會隱喻或明示告訴你:「你要再打拼!」。
因為,除了必要的生活費,還要繳一筆不少的保險費,孩子的教育費,甚至要幫孩子的未來準備。
女性一樣很努力,付出了所有的時間與精力在家庭、老公與孩子,職業婦女的比例更是高得嚇人。

以上這些,是為了準備好我們的「生存」!

因為社會期許給我們的壓力,擔心寅食卯糧的我們總習慣為「生存」囤積一包又一包的糧食,一如過冬的飛鼠。工作、加班、權利義務、人我是非;我們幾乎耗盡了大半輩子只為「生存」。

有沒有人想過:生存在台灣,有這麼難嗎?

我們為自己創造了很多需求,包括感情需求、性的需求,所以有了伴侶。或有意或無意為了家庭的需求,所以有了孩子。有了老婆小孩,創造更多的需求… 可能是更多老婆、更多小孩。終於,我們為自己編排了一個最大的需求:「成就」。為了成就感-自我無限的延續,我們的需求永無止盡!

我們要生存就要滿足需求!
因為需求無限,所以為「生存」所建立的戰爭也就到死方休!這是大部份人的生存遊戲。

民風漸開,人生以快樂為目的的人開始願意享受「生活」。將自我延續性的需求,轉成容易滿足的擴張性需求-追求自己一身的快樂。經濟水平反倒不是唯一的目的,「樂活」主義才是這群人懂得生活品味的圭臬。不同的生活範疇組成了不同的族群:有上流社會、商業團體、宗教團體,也有單車族、放鴿族、飆車族等。尋找共同的生活樂趣,創造出屬於人類社會的生活價值。這時「文化」與「教育」就開始出現。

但是,為了生活的樂趣,有人花光所有時間、散盡所有儲蓄,只為了追求生活中動人的豐富色彩-愛車族一有錢就買名車,愛酒族一有錢就買好酒。但搜羅了再多的生活需求,能填得滿內心的空虛嗎?同樣上映了好還要更好、多還要更多的戲碼,只是這次花在「生活」。

「生存」與「生活」有好多好多的酸甜苦辣,說也說不完。大部份人的回憶錄只要記載這兩類就堪稱豐富,人生不枉了!

只有很少數很少數的人,願意花一些時間坐下來、靜下心、想一想:為什麼有這些需求?如果能明瞭生命中「需求」的源頭,那麼生存與生活會不會變得容易些、單純些?

只有很少數很少數的人,願意在自己痛苦的時候,靜下心、想一想:生命是怎麼一回事?這痛苦是如何生出來的?又將如何消逝?痛苦是由別人加諸在我們身上,還是由自己自心生出的無明枷鎖?

大家都知道「擒賊先擒王」,痛苦的本源在自心,解脫的密碼也在自心。但是,只有很少數很少數的人會願意花一點時間,來了解所有痛苦與喜樂的源頭-生命。

《若人靜坐須臾頃,勝造恆沙七寶塔;
   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離開自我才能了解自我
■ 所謂自我,即非自我,是名自我

  學習修法所能憑藉的也就只有「自我」,你要學習自我成長;但是在佛法上,你成就到佛的境界是沒有自我的。假設我們要達到的目標是沒有自我,但是我們今天卻想要使用自我來改變成為無我狀態,這是不可能的!就好像你今天做在椅子上卻要舉起椅子起來一樣,因為你坐在自我那個主題上,你想要用自我來了解自我。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適時的放下自我、離開自我,你才有可能看見及了解自己。所以我們要分析自我、了解自我,你如果沒有離開他,你怎麼能了解他?所以我從初步就要學習離開他。證嚴法師的【將我看淡點】,就是教我們把「我執」稍微挪開一點點,讓自己有個迴轉的空間。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愛」讓我們懂得慈悲,「捨」卻讓我們懂得智慧。
慈悲還得依智慧,讓我們愛得圓滿無缺。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我並非引導者,


真正的引導者在諸位心中。

我們幫助大家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觀察「學法中的自己」:
是怎樣在覺知自己的過錯,
是怎樣在改變自己的習性,
是怎樣在重複一樣的輪迴,
是怎樣瞥見曙光照見無明,
是怎樣安住不動中道,進而明心見性。

我們提供大家的,只是一面鏡子,
是幫助大家看看自己看不到的那一面,
以便時時覺察、修正自己的人生腳步。

我並非引導者,
真正的引導者在諸位心中。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眾生不願之處,
即菩薩行願之處。

曾有人問過我,要如何發菩提心願?
這就是給他的答案。

或許有人覺得太難行,既是大家不想做的,為什麼獨我要去做。

其實不用想得那麼難。先從自心的眾生修學起,
我的心在凡夫的時候,願作的不願作的是什麼,結果是好的嗎?
比如:大家受到批評時,都易起氣忿之心,我心如凡夫亦起氣忿,結果是好的嗎?
如是觀照,我要學菩薩行,就是不願如眾生般想。
如是漸修,就會慢慢轉眾生心為菩提心。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說話有三種層次:
一、說自己想要說的
二、說別人想要聽的
三、說別人需要聽的

說自己想要說的,學習「自我」表達的精確性。
大部份人們的談話,都在這個層次。交談了一百年的話,也不能真正懂得對方的想法。
只是彼此在競相證明:「誰可以說服誰」。之中並沒有真正的溝通。
但在這個層次,可以學習「直心」,真正精確地表達自我的想法,沒有造作。

說別人想要聽的,學習聆聽他人的心情。

有些聰明的人,可以掌握這個層次的技巧,先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慧黠地洞悉對方的心意。
僅管自己並不認同,但為了達到目的,說他想聽的就可以做個受人歡迎的人。
但在這個層次,可以學習「縮小自我」,同理他人的心理需求,是慈悲的初步工夫。

說別人需要聽的,以利他心如法觀照因緣而說。
此階段既無自我表達的急切,亦無悲憫他人之心念。無自、他與所說之相而三輪體空。
行者善觀自他因緣,合於「天時、地利、人和」,無所住而生其心進而言說。
在這個層次,行者可以漸修「菩薩行」,隨緣利眾,無有窮盡。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看到問題,不代表一定要「解決」它,
問題的來源可能不是個問題,
只是您看「真」了,所以立了方法要「解決」它。
但是,這樣的「解決」卻可能製造更多問題。

所以,
讓心靜下來吧……
沉澱一下…
所有的八萬四千種法門,
只是為了對治八萬四千種煩惱。
「我法如舟.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沉澱一下…
別急… 別急…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