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補陰陽?

/林嘉發全方位中醫診所 林嘉發院長

 

上文我們介紹了中醫對於「氣、血」的看法與補養方式,以下我們還要繼續來介紹一般民眾較不明瞭,也容易誤解的「補陰、補陽」的知識。

 

中醫在談到陰虛與陽虛時,雖然五臟皆有可能陰陽不平衡而導致各種症狀,甚至產生病變;但在其中乃是以「腎陰虛、腎陽虛」為調理重點。這也是民眾最容易誤解的地方,尤其中醫的傳統觀念裡,「腎」(此為「臟象」,並非單指腎臟)與性功能、老化等問題密不可分,所以大家對於補腎的藥物趨之若騖。補腎大法之中,不可不分陰陽。有一位性功能障礙的病患,因勃起困難而來就診,明顯是腎陰虛患者,本以滋養腎陰的方法來治療,功能慢慢恢復;後為求速效而酌加補腎陽的藥物(如鹿茸、淫羊藿、巴戟天等),結果服用不久即出現「見色流精」的情形。雖說腎陰與腎陽密不可分,每每相互影響,但是在下一帖「猛藥補劑」時,一定要注意到藥性的不同。

 

(1)    補陰方藥

中醫所談的陰虛,是一個常見而不易解釋清楚的問題。大致上我們舉個例子就容易了解:如果你去跑幾圈操場,大汗淋漓之後會口渴口乾、全身發熱,這就是體液虧損之後所發生的必然現象。體液分佈不適、不夠,電解質濃度不平均適可,都會出現陰虛的現象。這種情形也有可能發生在慢性疾病中,或是遺傳體質上。在許多過敏性體質的小朋友身上,都可能見到陰虛有熱的情形。

 

有人說「陰虛就是血虛加上熱象」,這個觀念不完全正確。因為許多陰虛表現的患者,在臨床上並沒有血虛的現象。倒是臨床上易有口渴咽乾、皮膚乾燥、身熱煩渴、大便秘結的症狀表現者,會呈現陰虛的現象。常見的疾病有:糖尿病、停經或更年期症候群、乾眼症、慢性支氣管炎等。

 

在中醫專業中【陰虛】指陰液不足。臨床表現有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唇紅口乾,舌質嫩紅或絳乾無苔,大便燥結,小便黃短,脈細數等。中醫的陰陽學說裡面,陽氣代表的是器官所行使的功能(就像軟體),而陰質則是器官的「實質」正常與否(就像硬體);當硬體不夠健全,自然便無法行使功能。也因此在中醫臨床上,尚須辨識陰虛是位於那一個臟腑,如肺陰虛、胃陰虛、肝陰虛、腎陰虛、心陰虛及脾陰虛等。以後有機會再另文介紹陰虛的治法與諸種症狀。

 

常用的補陰代表藥物有:沙參、西洋參、麥門冬、玉竹等等。而常用的方劑則有:生脈飲、沙參麥冬湯、六味地黃丸等等。

 

(2)    補陽方藥

陽虛的表現,通常是氣虛的症狀再加上寒性表徵,像是精神疲倦、怕冷畏寒、四肢冰冷等等。陽虛可以說是氣虛的進一步虧損,造成了全身功能衰退,如同陰虛一般,各個臟腑都可能表現陽虛的症狀,但是臨床上以腎陽虛及脾陽虛最常出現,而補脾腎之陽的藥方也大多相類,是以補陽方劑可以用補腎陽方來做代表。針對腎陽虛病人,曾有許多大型研究嘗試揭開它的神秘面紗,目前可得的幾個研究發現,補腎陽藥物不是本是就有雄性激素類似的作用(像淫羊藿),就是能夠通過下視丘、腦下垂體系統,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進而增加腎上腺皮質腺體的c-AMP,這種成份能刺激腎上腺合成及分泌皮質類固醇,使機體的新陳代謝率提高。

 

在中醫專業中【陽虛】指陽氣不足。臨床表現有面色白,手足不溫,容易出汗,大便稀爛,小便清白,唇色淡,口淡無味,舌質淡,苔白潤,脈虛弱等。臨床上常見的陽虛臟腑有:心陽虛、脾陽虛,以及腎陽虛等。心陽虛的症狀多為心悸、走幾步路就呼吸困難而喘、面色青紫或灰暗(缺氧表現)、四肢冰冷、出冷汗、水腫多現於身體上半部,亦可能有「杵狀指」的表現,即指尖會呈水腫肥大。脾陽虛的症狀,除了大便易稀軟、疲倦沒力氣外,有些病患還會呈現腹部發冷、口水多而清稀、小便清長的症狀。至於腎陽虛的標準症狀是極為怕冷、腰酸腿軟、夜尿頻繁、面色白而虛弱,男性可能有陽萎早泄的問題,女性或有白帶清稀、不易受孕等問題。

常用的代表藥物有:鹿茸、杜仲、冬蟲夏草、淫羊藿(即仙靈脾)等等。而常用的方劑則有:右歸丸、濟生腎氣丸、二仙湯等等。

 

補益藥物與方劑,在中醫治療的領域中具有不言可喻的重要性。古醫名言:「不能補虛,何論其它!」意思是如果不能使身體有一定的抵抗力與體力,如何能進行破壞性的治療(如攻、消、下)。在今日現代醫學的進步之下,對於病原體的了解描述多有進展,自從細菌、病毒、立克次體等一一被發現後,西方醫學建立了治病的法則-即將致病原除去,則病可癒。在這之下所研究發明的各種抗生素、干擾素、以及其它抗病毒藥物種類繁多,一代接著一代發明,也治好了許多當年不能治療的疾病。現在能有效治療肺結核、梅毒、淋病,都是這些藥物的功勞。但是,其中有一點卻長期以來被忽略,那就是人體本身所產生的抵抗力,也就是免疫功能。我們知道,營養與免疫功能習習相關,如果抗生素或其它殺病原劑的副作用,也具有細胞毒性,則攻下不成反受其害。在今天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中藥的補益劑能有效提高免疫功能,所以在破壞性的治療前後-如抗腫瘤化學製劑的注射、手術摘除病灶治療,如能配合中藥調理將身體的抵抗力提高,可使得病患的存活率與生活品質獲得提昇,這不也是中、西醫結合的美事一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