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高血壓真的有效果嗎?

 

/林嘉發全方位中醫診所  林嘉發院長

 

 

中醫對於高血壓的了解,並非將它當作是一種疾病。主要當然是因為在古代中醫發展的過程中,對於「血壓」並沒有相對應的概念與測量工具。但是以高血壓患者常常出現的臨床症狀,諸如眩暈、頭痛、頭脹及次發性的失眠等問題,即可以其望、聞、問、切等診斷工具,判斷病人體內的平衡失衡狀況來作治療。這裡要強調的重點是,中醫以現代醫學的歸類來說,大多是「症狀徵候學」,許多的症狀(symptoms)與徵候(signs),我們將之整理成「症候群(syndrome)」。這種症候群的診治方式,普遍用於大陸的中醫醫學治療,並以此將病人作分類以方便研究的進行。但是症狀、徵候的表現只是在某一時間橫斷面,病人所出現的狀況,重要的是藉由這種橫斷面的了解,來發現病理機轉。以下我們仍會介紹高血壓患者常常表現的「症候群」,但在臨床治療上尚有許多細微的考量──諸如方劑藥物的加減,卻有決定性的效果。所以建議讀者並不適合自行對號入座、配套使用。這是中醫在臨床治療上的有趣之處,也是研究上的困難所在。

 

其實,中醫將人體視為一個小宇宙,只要這個宇宙自然了、平衡了,自然疾病也就勿藥而癒。所以,在治療上也就不限一方一法,只要是有助於身體恢復各方面的平衡,像是自主神經系統-交感與副交感的平衡,或是免疫系統的平衡,則可癒病於談笑之間。所以有些人因為運動、練氣功、服用中藥、針灸、調整生活作息,即可發現血壓能得到控制。在中醫的觀點上,倒非是那種藥物的某種成份「控制了血壓」了,而是藥物的偏頗之性調節了身體本來的失衡狀況。

 

中醫的治療對於「原發性高血壓」大多有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但是對「腎性高血壓」就要小心處理主要的病灶,而長治不癒又無特殊的相對應徵候的高血壓,要考慮是否為「嗜鉻細胞瘤」。這種疾病用腎臟超音波即有機會發現,而且手術治療是最適當的選擇;此時即不適繼續以中醫治療。所以,中西醫若能結合在醫師的專業醫學素養上,結合在病人的病程治療中,對於長期受病痛所苦的芸芸眾生,該是件多令人高興的事!

 

一般說來,在原發性高血壓的治療上,收縮壓(也就是測量血壓中較高的數值)較易減低下來,因為收縮壓和心輸出量的關係較大。所以不管是使用西醫的利尿劑、乙型腎上腺素阻斷劑,或是中醫所使用的潛陽重鎮之品,多能使收縮壓在短期間得到適當的控制。但是舒張壓(也就是測量血壓中較低的數值)的異常,多半和周邊血管的阻力有關;如果動脈已有硬化的現象,如膽固醇日積月累所致的動脈粥樣硬化,光靠西醫的鈣離子阻斷劑、直接動脈血管鬆弛劑(現已較少用)來使用,效果通常有限;若有血膽固醇過高現象時,醫師通常會再處方降血膽固醇的藥物。若以中醫調理,在目今的文獻中,亦有許多藥物方劑已證實能改善動脈硬化的情形,如丹參、赤芍、降真香等;而降低血膽固醇的藥物,也有多種:像是何首烏、山楂、當歸、茯苓、澤瀉等等藥物,在臨床上可以選用。對於西藥副作用無法承受的病人,不啻給予了另一個治療的機會。只是在舒張壓的控制上,仍然需要一些時間,患者必需要有耐心。血壓控制下來之後,仍應堅持服藥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

 

不管您是服用中藥或是西藥來治療高血壓,自己千萬不能輕易自行調整劑量。這在西藥的使用上更是重要。治療高血壓的西藥,通常都做成小錠劑,常有病人服用一顆後,覺得尚未完全緩解,便認為病重藥輕,自行再服用一顆,而使得血壓驟降,回天乏術;這也是時有所聞。大家應將此項當做一般醫療常識,即使血壓控制下來,亦應與醫師討論之後,根據醫囑作減低藥物劑量的處理,才能常保用藥安全。中藥雖然降壓速度沒那麼立即,但亦不應自行增減藥量,也不應同一方劑自行購藥、長期服用。像是代赭石一藥有良好降壓效果,但長久服用對正氣有損,所以和醫師保持良好的溝通方是最佳療效的不二法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