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吃不吃素沒關係,出不出世有關係;
信不信佛不重要,幸不幸福才重要!
◎文.華東藏
信不信佛不重要,幸不幸福才重要!
◎文.華東藏
當我們面對一個問題時,
習慣要解決它,就必須做一個決定。
這個過程,其實是「思想」當作主角,全場演出的。
我們舉個例子:
大概就會立即反應出現這些考量。
考量的重點,很清楚。
都是以「我」為中心,以「我」的利益來做考量的。
所以,一定會衍生出「我」跟「你」的對立關係。
因為對立,就有了是非。
衝突出現,幸福就會不見。
我們以《心經》中的「五蘊皆空」角度來看:
它的根本卻一樣是「五蘊」所生,
結果必然是個「業」。
同樣的主題,你可以放入其它。我們會發現,作用力類似。
人我的分別,會使我們過得不幸福。
所以,信不信佛不重要;身為人類,幸不幸福才是我們想要的。
在學習中,輕輕地放下門派之見、宗教之見、男女之見、賢愚之見。
世俗皆欲分別好壞,進而愛惡取捨。
在不分別的智光中,便是出世之修行。
習慣要解決它,就必須做一個決定。
這個過程,其實是「思想」當作主角,全場演出的。
我們舉個例子:
有人勸我要吃素。
吃素好不好?
我應不應該吃素?
我要不要吃素?
吃素是否比不吃素來得好?
吃素好不好?
我應不應該吃素?
我要不要吃素?
吃素是否比不吃素來得好?
大概就會立即反應出現這些考量。
考量的重點,很清楚。
都是以「我」為中心,以「我」的利益來做考量的。
所以,一定會衍生出「我」跟「你」的對立關係。
因為對立,就有了是非。
衝突出現,幸福就會不見。
我們以《心經》中的「五蘊皆空」角度來看:
有人勸我要吃素。(這是「色」)
吃素好不好?(產生了好與不好的感受,是「受」)
我應不應該吃素?(開始以我為中心利益考量,這是「想」)
我要不要吃素?(做一個決定,怎麼做。這是「行」)
吃素是否比不吃素來得好?(既然支持了某種行動,就會不支持反面,是分別心的「識」)
這麼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思考課題,吃素好不好?(產生了好與不好的感受,是「受」)
我應不應該吃素?(開始以我為中心利益考量,這是「想」)
我要不要吃素?(做一個決定,怎麼做。這是「行」)
吃素是否比不吃素來得好?(既然支持了某種行動,就會不支持反面,是分別心的「識」)
它的根本卻一樣是「五蘊」所生,
結果必然是個「業」。
人我的分別,會使我們過得不幸福。
所以,信不信佛不重要;身為人類,幸不幸福才是我們想要的。
在學習中,輕輕地放下門派之見、宗教之見、男女之見、賢愚之見。
世俗皆欲分別好壞,進而愛惡取捨。
在不分別的智光中,便是出世之修行。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