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病人之急性處置

 

/林嘉發全方位中醫診所  林嘉發院長

 

 

從最近的建國中學高材生的自殺事件,又勾起國人對於自殺行為的重視。根據衛生署十大死因的統計,在民國八十六年度,自殺赫然躍上了十大死因之中。這也証明了,在現代醫療之中,雖然人們對於身體疾病控制能力越來越好,但是相對於處理心理上的壓力,並未能相對應的提高。以至於考慮用終結自己生命的方式,逃避面臨生命中的無奈。

 

 

八十六年十大死因

百分比%

八十五年十大死因

百分比%

1

惡性腫瘤

24.30

惡性腫瘤

23.18

2

腦血管疾病

10.79

腦血管疾病

11.56

3

事故傷害

9.46

事故傷害

10.30

4

心臟疾病

9.01

心臟疾病

9.35

5

糖尿病

6.28

糖尿病

6.24

6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3.99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3.82

7

肺炎

3.03

腎炎、腎候群及腎變性病

2.94

8

腎炎、腎候群及腎變性病

2.94

肺炎

2.65

9

高血壓性疾病

2.19

高血壓性疾病

2.20

10

自殺

1.82

支氣管炎、肺氣腫及氣喘

1.69

 

 

在媒體的大肆報導中,建國中學自殺的那位學生,採取了最激烈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報導中還說明,在前一天晚上,這一位學生仍和家人有說有笑。似乎可怕的地方在於,自殺行為的產生完全無機可循。其實這是一般人對於自殺行為的錯誤認知。其實,自殺行為是有線索的,在下文我們會跟各位介紹有關自殺線索的發現。有些人會認為,每個人都有自殺的權利,我們不應該去干涉;這就好像在日本發展的某一階段之中,人們會覺得生命中最燦爛的時光就是在年輕的時候;一旦錯過了階段黃金時期,就應該像日本櫻花一般的逝去。另外,有些人反而對自殺行為抱持著較為保守的看法,認為不應該與情緒低落的人,公開討論自殺的可能性;以為這樣可能會灌輸自殺意念。對於自殺行為發生後,許多人一樣有著錯誤的認知:比如說,一個人一旦自殺不成功,就不會在此時煆;或者談論自殺的人通常不會真的去自殺,一個人的情緒由消極退轉為開朗的時候,通常意味著他已經不會再自殺了。也就是因為社會上對於自殺行為沒有正確的認知,未曾注意到自殺的線索,以至於造成了許多的悲劇。我們要提醒社會大眾對於自殺行為的正確認知,以防止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自殺行為預先徵兆

一、身體方面:

抱怨身體多處不適(如失眠、食欲不振、疼痛),卻檢查不出原因。

若無他人督促則不願進食,要求通便劑或其他解決胃腸症狀的藥物。

每週減輕1公斤以上。

 

二、情緒與行為方面:

表情愁苦,心情低落。

一日內的情緒變化:通常在一早起來就情緒低落,覺得為什麼自己還看得到今天的太陽!嚴重的話會影響日常生活的表現。

對工作、活動或平常的嗜好失去興趣,覺得必須勉強自己去工作或從事活動。

病人可能出現遲滯現象(所謂遲滯現象是指:思考和說話的緩慢、注意力減低、活動量減少)

如果細心的話,你可能會發現病人有突然而明顯的行為改變。或是將自己心愛和貴重的東西送給別人。開始脫離人群、孤立自己。浸潤自己於藥物或酒精之中。

 

三、想法方面:

希望自己死了,或有任何自己可能死的想法。

病人有自發性的言語或非語言的表達,完全侷限於這些感覺。比如說,在無意之間病人可能會暴露出想要自殺的念頭,如果有人對你詢問對於「來生」的看法、或者認為自己「人生實在沒有意義」、「根本沒有人關心我的死活」、「我想我會去我該去的地方」、「這個世界沒有我大家或許會過的好一些」等等。

自我愧疚或罪惡的想法,反覆念及過去的錯誤或罪惡的行為。可能只是一些過去微不足道的小事,病人在憂鬱的期間會在心中將它擴大化。

 

四、精神症狀:

否認自己有任何不舒服或生病(無病識感)。

嚴重的憂鬱精神症狀會有有指責、斥責的聽幻覺,或有威脅性的視幻覺。

慮病妄想,認為自己得了絕症。此外還可能會有多疑,被害妄想。

自我感或現實感消失(如感覺周圍人、事、物不真實、虛無意念等)

 

◎容易發生自殺行為的疾病

1.          憂鬱症:這是最常見發生自殺行為的相關精神疾病。

2.          躁鬱症:通常在鬱期可能會發生自殺行為。

3.          精神異常嚴重者(如精神分裂症、妄想症、器質性精神疾患等):在妄想或幻覺等精神症狀混亂時,可能喪失理智而自殺、自殘。

4.          急性壓力症候群:面對重大的失落事件(像是親人逝去、愛人背離等),或環境變遷,對病人本身產生主觀上難以承受的壓力時,是自殺的危險期。

5.          適應障礙:長期慢性的難以適應,在青春期對於學業、人際關係的處理不良時要多注意。而工作場合的不順遂、與上司意見不合,長期處於抑鬱之中時,也容易發生自殺。

6.          人格異常:許多的人格異常病人,會用「死亡」來作為威脅的手段。像是邊緣性人格,對於自身沒有責任感,認為所有的過錯都是別人造成的;因為內在的空虛抓不到邊,使得他們很容易用自殺來爭取別人的注意。在精神科的急診自殺病人之中,他們是常客。但是威脅性的自殺多次了,會有「狼來了」的效應,使人忽略了其中會有一次是真的自殺的可能性。這也是臨床上要小心評估的地方。

 

◎自殺危險性的評估

一、危險因子

以下介紹自殺的高危險群因素:


1.        Age (45 & older) 年紀大於四十五歲的人。

2.        Alcohol dependence 平日酗酒者。

3.        Other psychosis 其他具有精神錯亂症狀的人。

4.        Irritation, rage, violence 躁動、暴力難以勸說的人。

4.Unwilling to accept help 根本不想接受任何幫助。

5.        Prior suicidal behavior 之前就曾經有自殺行為者。

6.        Male 男性。男性自殺的比率要比女性來得低,但是一旦下了決心,成功機會卻要來得大。

7.        Longer duration of depression 已經有長期的抑鬱狀態了。

8.        Prior inpatient psychiatric treatment 先前曾因精神疾病的治療需要住進精神病房。

9.        Recent loss or separation 最近有重大的失落或與親人分離的經驗。

10.    Loss of physical health 身體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損傷,像是中風,因功能被剝奪,病人可能會因此而產生中風後憂鬱症,進而有自殺意念。

11.    Unemployed or retired, Single, widowed or divorced 目前是孤身狀態,像是退休、單身、離婚的情況。

12.    FH of Alc, mood, suicide 家族史中有親人是酒癮患者,或有情感性疾病(像憂鬱症、躁鬱症等),或是曾有親人自殺。這些亦屬於高危險群。


 

二、自殺行為的方式

應了解病人、親友的說法,綜合評估自殺行為的動機、計畫等過程。

以下方式指向再自殺的危險性高低:

1.          自殺意念的強弱:有些可能會隱藏自殺意念,輕鬆地告訴大家他不會再輕生了。這反而是高危險群之一。

2.          選擇方法的致命性:像是跳樓、上吊,致命性較高。

3.          計畫周延與否:應在病人獲救後,儘可能詢問他的計畫,甚至再自殺的想法以作評估。

4.          自殺行為的衝動性高不高

5.          是否留有遺書:通常表示自殺不是突發性的衝動。

6.          過程容易獲救否:是否在他人不容易注意到的地方自殺,若被人發現獲救機會大不大。

7.          對面臨危機的無助感:認為非死不能解決問題者。

這些也幫助我們了解,病人對於自殺的強烈渴望究竟有多大。

 

◎面對自殺病人的態度

一、不帶批判色彩

自殺具有不確定性,應持保守態度。

將所有自殺威脅視為認真。

以支持性的態度,同理心的技巧來作探詢。

二、危機處理技巧

目標:增進病人適應功能,使其急性的失衡有恢復機會,將危機變轉機。

了解目前危機對病人的主觀意義。

建立、連結病人的支持系統。

與病人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

三、強制住院

1. 嚴重病人:與現實脫節之怪異思想及奇特行為,致有傷害自他之虞者。

2. 出現明顯傷害自他之虞,或有傷害行為。

3. 經二位以上精神專科醫師鑑定。

若符合以上三項時,依精神醫療法可以強制使病人住院治療,保障其生命安全。經精神專科醫師的專業心理治療,必要時可使用藥物及電痙攣療法,通常病人的自殺意念會得到緩解。

 

社會的資源仍然很多,如果我們不知道前去求助的話,一個生活不順遂就可能成為自殺的動機。這是多麼可惜的事情。最近在BBS站看到了一位已婚的丈夫,因為太太的脾氣不穩定,生活覺得乏味,便興起了自殺的念頭。如果有適當的管道能讓您吐露心聲,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也許會了解自殺並不是一種唯一的解決之道。像現在中華民國心理諮商協會、張老師輔導中心,就曾成功地輔導過無數的個案,為他們解決了生命中的困境。如果您身邊有這樣的親友,不妨積極地為他們開啟一扇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rlin691168 的頭像
    drlin691168

    林嘉發全方位中醫診所.身心靈整合中心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