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 (Abraham H.Maslow) 「人類需求層次」(Hierarchy of Needs) 理論:
人的需求區分為五個層次:
通常先致力於滿足較低層,才轉而追求更高層級的需求:
1.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飢餓、口渴、溫暖、性等基本需求。
2.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免於生理上的傷害與心理上的恐懼,身體、感情的安全、安定與受保護感。
3. 社會需求(belongingness needs; social needs) :被愛和有歸屬感,是人際互動、感情、陪伴和友情等需求。
4. 尊重需求(esteem needs) :追求自我的價值感,被認知、社會地位及成就感。
5.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 :最高的需求層次,指個人有追求成長的需求,將其潛能完全發揮,且人格的各部份協調一致。
◎ 人們渴望別人認識到自己的存在(記得名字),痛恨被分類(貼上標籤)
◎ 希望他人能夠認識並接受完整且豐富而複雜的我。
◎ 「自我實現」是個人力量充份展現,以完整方式呈現自己,讓個人具有獨特性及完美性格,又能超越自我,展現出高尚人格並實現自我潛能,成為一個完美的人,也成為真正的自己。
馬斯洛到了六○年代開始感受到此一分析架構仍有不足,自我實現似乎仍不足以說明人類精神生活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人們需要「比我們更大的東西」來超越自我實現;他在去世前一年(1969)發表一篇 “Theory Z” 文章,反省原先所發展出的需求理論後,提出了第六階段「最高需求」。他用不同字眼來描述這新加的最高需求,諸如超個人、超越、靈性、超人性、超越自我、神秘的、有道的、超人本、天人合一、以及「高峰經驗」、「高原經驗」等都屬於這一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