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受傷,該推拿嗎?(三)

 

 

/林嘉發全方位中醫診所  林嘉發院長

 

 

 

 

 

 

接下來我們繼續介紹中醫院所的治療方式:

 

一、中醫傷科、針灸科治療

 

在受傷後的前二十四小時至三天中(因嚴重度不同而有差異),您若前去中醫醫院,大都會建議您作冰敷處理,可使血腫不致蔓延,急性發炎反應亦可得到控制。一般的說法是,急性損傷二十四小時內冰敷,之後熱敷;但是臨床上常因血腫較為嚴重,在熱敷後又促使發炎腫脹的,所以應依病情而定。大體上來說,急性的損傷(不管是副韌帶損傷、肌腱裂傷、關節血腫,甚至骨折等)若能做適當的放血與針灸處理,對於病灶的預後與疼痛減輕速度都有幫助。只是接下來便應視其病灶的嚴重程度,做適當的處理。如骨折整復、固定等。

 

一般針灸治療的方式是採用「經之所過,病之所治」的原則,像常見的踝關節扭傷,損傷部位的經絡循行主要為「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等三條經絡。可針刺此三經的重要穴道,可以使血瘀不能停滯局部而達快速消腫止痛之效。

 

在受傷的急性期中,不適宜做過度的推拿,否則病情反而加劇。但若是合格而熟練的傷科醫師或推拿師,做適當的疏經手法之後,再敷以「如意金黃散」類的消炎中藥,病情的改善可令人滿意。我曾有位病例,因膝關節扭傷在坊間做了過度的推拿治療,結果造成嚴重的肌膜炎,處理這樣的併發症共花了約二個月的時間。不僅曠日費時,也使病人受苦,我們能不謹慎小心嗎?

 

二、中醫內科治療

 

中醫對於內外傷的治療,在藥材選用上實有其不可忽略的優勢。因為能夠使用的藥物,不只是抗生素(一般民眾習慣稱之為消炎藥)、止痛消炎劑(常用的為非類固醇性抗發炎劑,即NSAID),而能夠依病程的長短、損傷的部位與輕重,來作處方調理。對於軟組織損傷、骨痂的生成皆有相當不錯的療效。在此做一介紹:

 

若內傷作痛,多半是瘀血在裡以及急性發炎反應所造成。可依病情使用「攻下逐瘀」、「行氣活血」的方法來治療。基本的處方原則是促使局部病灶的血液循環增加,並輔助以消炎定痛的藥物。「復元活血湯」是常用的有效方劑,這是治療胸脅挫傷、瘀血停積於脅下不化,造成腫痛劇烈的治方。方中有大黃,其性味苦寒,有瀉血分實熱,下腸胃積滯,推陳致新的作用,故臨床上常用它通便瀉火、消癰散腫、清熱燥濕、活血通經。這也是一般服用傷藥的初期可能會有瀉下情形的原因。我曾經治療一位因車禍而造成硬腦膜下出血的病患,住院約一個月仍覺頭暈沉重,大便秘結,食欲不振;判斷是因瘀積舊血不能下行,處方用桃核承氣湯後,一劑即覺清爽。這都是在臨床上信而有徵的實例,值得有心學醫人士多方研究。

 

一般來說,中醫的內服藥物治療可以輔助推拿治療的不足。我們以骨折來做例子;古書所謂「傷筋動骨一百天」,亦即骨頭斷裂後要能恢復原來的強韌度,大約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如果在這期間,能服用適當的藥物,可以幫助骨痂生成,增強新生骨質的韌性。大體上來說,在中藥治療上可分為三期:

 

一、骨折初期:損傷後一至二週內,此時腫痛發炎、經絡瘀滯,臨床上以消炎定痛、活血化瘀為重點。常用藥物如復元活血湯等。

二、骨折中期:損傷後第三週到骨折開始癒合(約二個月)的時期,此時應以接骨續斷、促進骨痂生成的藥物為重點。常用藥物如正骨紫金丹、自然銅、骨碎補、杜仲、續斷等。

三、骨折後期:從第三個月開始,為加強新生骨質的強度與緻密度,減少因天氣變化所導致的微腫、酸痛、麻痹等不適症狀,宜使用壯筋骨、養氣血、補肝腎的藥物,臨床上常用的有六味地黃丸、獨活寄生湯、健步虎潛丸等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