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補氣血?

文/林嘉發全方位中醫診所  林嘉發院長

 

 

 

什麼是補藥-談補養藥的類別

 

人類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期望想去達成;追求各種的成就,或是負起各式的責任,甚至只想好好玩一玩,那都有個前提:就是身體要健康。而健康的指標之一,也是最容易為人所感受到的-那就是「活力」。於是,不管中外,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各種「補養」的方法。外國人吃生牡蠣,因為裡面含有豐富的鋅,可使人精力旺盛。日本人每隔一陣子,就會炒熱某種單味藥:如過去的人參、蘆薈、小麥草、綠藻、靈芝、西洋參、冬蟲夏草,到現在的山藥能防癌……等等。其他的中外補養藥品不計其數,而人們也不斷地追求使身體更強壯的補品。

 

中華民族所傳承下來的補養藥物與方劑,更是卓然成家。主要的補養方藥,大略可分為以下四種:

 

(1)    補氣方藥

中醫所說的「氣」,一般是指人體各系統器官的生理功能。氣虛則是人體各系統器官的生理功能不足之意。這種說法可能會讓一般人一頭霧水,受過現代醫學訓練的西醫師更難體會。因為有太多因素會讓系統器官的生理功能不良了,諸如先天結構不良、機能不足、實質病變等;這種分類似乎沒有實質的意義。但是其實這只是看法之爭,西醫是由結果去處理原因,而中醫則是由原因去預防結果。氣虛為病變前的指標,如果能洞燭機先,在氣虛現象出現時便開始用藥,便不致於病情惡化、一路深陷了。這也是中醫「補養」的哲學,在現代研究中,不乏補氣藥能提昇免疫能力之報告,常用以合併治療癌症病患以提昇抵抗力。我們的網站名以「元氣」,可見「氣」在一般人心目中所代表的健康活力意義!

 

在中醫專業中【氣虛】指的是“氣少”、“元氣虛弱”。多由于臟腑虛損、重病久病損耗元氣所致。一般症狀有面色白、頭眩耳鳴、心悸短氣、動則汗出語聲低微、倦怠乏力等。中醫提到五種臟象,代表的是各系統功能,這在「中西醫語言溝通的障礙」一文中有提及。氣虛主要出現在「脾臟象」與「肺臟象」中,造成的是脾氣虛與肺氣虛,當然其他如心氣虛、腎氣虛也在所多見。

 

補氣方藥可說是補養劑中的重要角色,在治療免疫功能失常、過敏體質的調整、久病患者的生活品質提昇,這類藥物的使用常是重要的一環。常用的代表藥物有:人參、黃耆、黨參、白朮等等。而常用的方劑則有: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玉屏風散等等。

 

(2)    補血方藥

中醫所談的血與西醫的觀念就大致相合了。主要是指血量充足不充足、血流順暢與否、血之滋養功能正常否(血紅素的品質)。但有一點特別要提出來討論的:西醫在判斷貧血與否,主要靠的是血液檢驗中的血容比、血紅素的量以及紅血球的數目;但中醫的觀念中,還要考慮的是血液在各臟器分佈的量是否充足。這也是心血虛、肝血虛分類的原因。我們透過生理觀察知道:身體的微血管約只有三分之一是富含血液的,身體自然會輪流開闔血管,調節血管之含血量。中醫有一些引經藥,可使不同部位的血液充血量增多,進而改善病狀。大自然的原材是充滿奧妙的,不同的藥材具有不同的性質與效果;像揮發油同樣能使血管擴張,但是薄荷與老薑,便會使人有涼與熱的感覺。類似的情況發生在桂枝與芍藥,桂枝能使動脈擴張,而芍藥則使靜脈擴張,在「天下第一方」桂枝湯中便善用這種互補特質而治療疾病。

 

在中醫專業中【血虛】指營血不足出現虛弱的病理。由于失血過多(或慢性出血)、臟腑虛損。化生精血機能減退或障礙等原因,均可造成血虛,出現貧血症狀。臨床上一般分為心血虛、肝血虛、心脾兩虛等証型。

 

補血方藥常用於貧血症、眩暈症與各種的婦科疾病等。而補血劑也常與補氣藥合併使用;中醫有云「氣行則血行」的說法,指的是新陳代謝功能如果推動,則貧血也易於改善,像「當歸補血湯」便是用大量的黃耆,配伍少量的當歸而成。現代的研究雖然發現當歸內含維生素B12,可以治療惡性貧血,但亦不足以說明當歸的作用。因為當歸也有擴張血管、增強血循環的作用,而維生素B12則沒有;當歸也不能替代B12的注射,因為它的專一性沒有那麼強。這只是稍舉一隅,說明中西藥物之間的同異性罷了!

 

常用的補血代表藥物有:當歸、熟地、白芍藥、阿膠等等。而常用的方劑則有:四物湯、當歸補血湯、十全大補湯(氣血雙補)等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