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淨國土淨.心安眾生安

■ 摘錄/人間福報



  「心」是無邊無際容納萬有;「心」是虛空無量,能廣含藏;「心」如國王能行令,一念心開,峰迴路轉。

現代社會人際互動頻仍,有親善和樂的一面,也有衝突恐慌的情況。前者表現於「天涯若比鄰」的親和喜悅;後者出現在利益衝突、思想對立的矛盾中,尤其國際間如有重大戰爭或病疫蔓延,必然造成各地人心之恐慌。

社會衝突不安,固然令人憂心恐懼,卻也是恆常存在,難以避免的現象,以最近為例:某港星批判台灣及香港太自由、太亂,引起軒然大波。而國內的立法委員不同黨派間相互抗爭,甚至爆發口角衝突、打耳光事件,雙方各執一詞,固然都有其自認為是的理由,但無可諱言,這些衝突呈現的「亂象」,基本上大都起於心靈無法「湛然寧靜」,態度上缺乏「謙和自省」的涵養,影響所及,個人、社會、國家乃至整個國際間,暴力、仇恨時有所聞。

至於當前國際間「新流感」的蔓延,造成眾生不安,固然與衛生防疫系統出現疏漏有關,更令人憂心忡忡的是,有些人擔心被隔離會失去短暫自由,刻意隱瞞病情,或逃避檢查,如此將使更多人暴露在可能受到感染的危機之中。佛家有言:「心淨國土淨,心安眾生安。」在人心惶惶之際,此一「心淨、心安」正是各國政府與人民共同努力的方向,也是心靈安頓、社會祥和的基石。

如眾所知,佛教雖有各宗派之別,但基本上各派都重視「心」的安頓,「萬法唯心」,心無罣礙,則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而禪宗特別重視「明心見性」的功夫,許多禪師所賦之「禪詩」或「偈言」中,對「心」之體用與收攝,都有深刻的領悟。

星雲大師在《禪師與禪詩》的小冊子中,闡述了許多深邃雋永的禪詩,能提供我們生活的啟示,例如:他引唐代‧黃檗希運禪師所云:「心如大海無邊際」,不僅說明「心」是無邊無際容納萬有,也說明「心」是虛空無量,能廣含藏;更重要的是,「心」如國王能行令,一念心開,峰迴路轉。黃檗禪師將悟得「真心」當作智慧的泉源,這真心能產生有形無形的一切,但因人們追逐外物,迷失本然,使得內在活泉不能流暢。誠如黃檗所言:「如今學道,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又說:「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與眾生,一心無異。」說明了心之覺悟,可以成佛,反之,迷失心性,無靈明自覺,根本上背離佛的宗旨。

世人太重名利,以致於煩惱不斷。政治人物追逐名利,只計較個人或黨派之利益得失,往往不能放眼於國家與人民福祉,因此,權位與金錢的交易,成為台灣政治社會最陰暗的一面。前些日子媒體報導「台灣貪腐指數甚高」,令國人不堪,也讓人無法接受。但問題是,我們用什麼來反駁或否定這種批評?如果沒有反省能力,沒有改革的勇氣,終究是心不能淨、國土不能淨。當前的執政者宣示除弊肅貪的決心,又從老祖宗的智慧裡去尋求「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的道理,要求各級官員能身為表率,正己以正人……,這些都是正確的方向。重要的是政府與民眾都必須體悟「心淨國土淨,心安眾生安」的道理,並且積極踐履。

如何能致「心淨國土淨」?唐代‧龍牙禪師云:「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無念復無涯」,這是禪師修行自在的體悟,以自然的草木果實為衣食之給(在今日則以粗衣淡食為主),不求精緻華麗,更別說追逐名牌,如此當能無念復無涯。龍牙禪師進一步提到「時人若問居何處?綠水青山是我家」,禪師這種歸隱自然的恬淡,表現在現實社會就是要我們親近自然、反璞歸真,過著簡樸的生活。尤其近年來自然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的思想盛行,佛教所提倡的「淨心、淨土」觀念,不僅發之心靈層次上的「淨心」,還推展到環保方面的「淨土」,讓大家珍愛地球,做好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

「心安眾生安」,是由個體的安頓推衍到群體眾生的祥和。中國禪宗的故事有助於我們理解「心安」的意涵,據說禪宗二祖慧可有一次問達摩祖師:「我的心不安,請師父替我安心!」達摩反問:「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回答:「我尋了很久,可是找不出心來。」達摩說:「我已把你的心安好了。」此禪宗第一個傳燈公案顯示:慧可要安的「心」,是一種執著、幻影的心,追尋許久也找不出來,達摩認為「真心」是常「安住」的,不假外求,不須「勤拂拭」,識得本心常安,就無須再去尋來「安頓」的,因此達摩說「已把心安好了」。若不識本心,則無法安頓,而心之不安,實緣於心之外求與瑣事牽絆。

除佛教思想外,中國古人云:「幽居無所事,虛寐見天心……精神合太虛,道通天地之外,氣得五行精,日月歸方寸,乾坤在我心」,實深富道家思想,也與佛教禪師將心看破、將心放下,具有相同的旨趣。個體的心安或「虛寐見天心」,如果能逐漸影響他人,「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燄」,則芸芸眾生亦將感受到心安自在。因此,「心安眾生安」,不是口頭禪,而是社會實踐的法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