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與佛陀五智對談

■ 文/ Amy.華東藏


Amy 來信:
靜中突想起那天的對話,念佛-非貪著境也。
 
凡夫無法無念,是已以執有之習,以佛念轉妄念,讓其生處轉為熟處,熟處轉為生處。
“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
 
“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
既是無法擺脫善惡念,以佛念轉善惡念,真是高超一絕!
 
往生第一條件是發菩提心,未以佛心為己心,頻道不同,無法成就。
非未貪著境享福而去,是為了最有效、最快地,實現度眾的願望。
 
**彌陀要解**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
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
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
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
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此大乘菩薩藏攝。又是無問自說,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
故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華東藏回答:
善哉善哉!您說的甚是。
念佛即使起貪著念,至少亦可下品往生無疑。這也是西方阿彌陀佛的慈悲-轉貪心為妙觀察智的究竟法門;亦是『法華經』與『維摩詰經』所闡述「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的方便。

只是,在覺知自己念佛是否貪著境界,是屬於「第六意識」的分別作用。
若要澈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無分別智」,必須轉動凡夫的「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
其中的關鍵在於是否能淨化「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
因為,只有心念真實平等,才能無所分別、無所造作。
心中自然映現法界真實相貌,轉「第八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而證語空性。
此時,眼、耳、鼻、舌、身的種種作業,皆任運自在而成度生的方便,是為「成所作智」。

Amy 回答:
真是太優秀了!!  路是無限的寬廣!!!
 
「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
這兩種是因地轉,真正用功在這上面用功夫。
 
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不用分別心就是妙觀察智,一切不執著就是用平等性智。“看得破、放得下”功夫才能得力。

 分別執著,這個念頭才起,馬上換成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裡面沒有任何分別執著,所以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妙觀察智、平等性智。
 
真正轉過來,前五識就是「成所作智」,阿賴耶就是「大圓鏡智」,就統統轉過來了,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