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詩如蓮(一)

■ 文/華東藏.學佛成長之路

我是在高中初識《心經》的。

在那少不更事的青澀歲月裡,自覺猶如蒙塵俗世裡的一株幽蘭,遺世而立孤芳自賞;雖風姿綽綽,卻難掩深沈的落寞。太早接受無常無情的洗禮,我並無緣生長在深山桃源中,少了山林終年的雨露滋潤,卻多了幾分都市的憔悴塵影。直到母親送我一張《心經》小卡,二百六十字靜謐地透露出般若馨香。我走上前去細細欣賞,輕嗅那千年傳來的幽遠淡雅,純淨的氣質,彷彿來自與我同源的縹緲雲霧間。領受這份悸動,讓我久久不能自己。

在金門服役時,有些被放逐邊疆的味道。我倒也樂天知命,用心經營在金門的生活。只是,偶爾會覺得:「我又沒做錯什麼事,怎麼會來這兒?」每當遇到不合理的情事壓逼時,仰頭望天,便會有斗大金字橫亙於空──「心無罣礙」。這《心經》中的字句給了我極大信力,於是漸漸清晰自己的使命,這個信念也讓我在醫學學習及服務病人的過程中,一路走來無怨無悔。辛苦時,總覺得這只是個過程,如果菩薩要我走這條修道之途,祂會給我一條路的。

因為父親的早逝,讓我喜歡上狂風呼嘯、大雨滂沱的天氣。濁世的塵埃,原就該在風雨肆虐後方能落定。我冷著心,騎著摩托車一路飆過台北街頭,錯落的樹蔭忽閃忽過,像極了分段生死,一次又一次的無意義流程。雖然身
於繁華的人間,但是心神卻冥合宇宙。這人間每一個人都渴望著最親近的愛、最關切的保護,但每一個人卻都吝於付出關愛。或許是欲望掩蔽了人們的真心,成了人們最好看的面具。

當時,我的心識未見統一,同行之流有四,一者世俗流,雖恣意隨緣,實乃隨波逐流。二者意識流,雖見念念相續,但妄心不斷。三是觀察流,覺察前念未斷,後念未生之際,從中洞見空義,隱隱知其本質,了其本源,但非時時發顯。四是潛意識流,過去世積累的習氣會遇境顯露。《楞嚴經》中講的「純情即墮,純想即飛。」心識每日在感性與理性中昇降不停、匯居六道,實在苦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lin691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